人是這樣一步步廢掉的
1995年,美國舊金山舉行過一個全球精英會議。
500名政經精英在會上,為全球化的世界進行分析與規劃。
大家一致認為:
八二定律真切地存在。
競爭會越來越激烈,而80%的人,將越來越貧窮,地位越來越下降,淘汰率也越來越高。
可是問題來了,這80%的loser,與其余20%的精英之間,必然存在沖突。
你富,我貧,憑什么?
你高高在上,我卑微如泥,憑什么?
沖突如果劇烈,社會就會動蕩。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布熱津斯基就此提出了著名的“奶頭樂”理論。
所謂奶頭樂,就是指采取娛樂化、低智化、游戲化、低成本、輕易就能獲取刺激性快樂的辦法,卸除底層人口的不滿。
所以,娛樂要越多越好,游戲要越普及越好,綜藝與真人秀要隨處可見,低智的、無邏輯的、甚至堪稱腦殘的偶像劇要一部接一部。
當這些東西觸手可及,底層人就會安分下來,快樂地、毫無怨言地、無知無覺地繼續貧窮,繼續無所得,然后虛度一生。
這雖然是大洋彼岸的事件,但奶頭樂的現象,在我們身邊同樣存在。
曾有人說過,給一個人一根網線,一個小房間,一個外賣電話,就足以毀了一個人。
因為,當一個人置身于充滿感官刺激的娛樂、碎片化的信息和無規則的游戲中時,你的注意力全部被占據,時間全被消耗,你的欲望能輕易被滿足,自律會一點一點喪失,意志力逐漸癱軟。
你不會再思考。
也不再向往艱難的事業。
你會恐懼挑戰,恐懼前行。
你會在一個接一個的綜藝中,在一坨又一坨的微博資訊里,一陣接一陣的低質量歡娛中,走向你的頹廢。
王爾德說過一句話:“人生只有兩種悲劇,一種是:一直得不到。另一種是:太容易得到。”
一直得不到,是為永生遺憾。
太容易得到,要么會變味(邊際效用遞減),要么會上癮(沉溺于直接刺激)。無論哪一種,都絕非善事。
要知道,人真正能成長,取決于不斷的自我挑戰。
是明知很苦,仍然前行;明知不易,仍然投入。
當一個人不斷突破,在雜亂的信息里分花錯柳,在活色生香的影像中保持高強度自律,目標明確,遇山開路,遇水搭橋,終于在某一天,他獲得“我真的做到了”的大高潮,這種高峰體驗,會令他受益一生。
因為,這才是真正的幸福——努力過,實現過,我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