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述:畢業、開公司、上市、發財……影片向觀眾展示了一種“成功學”價值觀,同時對青春進行販賣——目的是為引發觀眾共鳴,因而在票房上牟利。
陳可辛:我拍的是“屌絲逆襲”,不拍他們發財怎么逆襲?我特別喜歡片中蘇梅那句臺詞,她說:“作為一個普通人,最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不要喪失尊嚴。”這也是我的價值觀。
至于販賣青春,因為要賣票收錢,我承認自己是在販賣,但販賣首先是因為我喜歡;因為喜歡,所以我想把它做到極致。如果做一個電影我自己都不喜歡,那觀眾也不會喜歡。
質疑四:男演員英語不過關?
闡述:盡管黃曉明、鄧超和佟大為三位主演的英語在他們本人的基礎上大有長進,但總感覺還是講得不大地道,為什么不找吳彥祖這種英語特別好的演員來演?
陳可辛:吳彥祖在美國長大,英語當然講得很好。但孟曉駿、成東青和王陽三人都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大學生,而且都是內地人,英語不是他們的母語——再說中國人講英語本來就有口音,他們不可能講得和美國人一樣,也不能講得和美國人一樣,否則才會讓人覺得特別不真實。所以這種質疑是毫無道理的。
質疑五:臺詞太文藝,略顯做作?
闡述:“當你意識到失敗只是彎路,那你就走在了成功的直路上”,片中類似的臺詞比比皆是,太“心靈雞湯”了,略顯做作。
陳可辛:其實這部電影出彩的恰恰是它的臺詞,這些臺詞并不是為了文藝而文藝,而是和人物性格、影片情節緊密相連的。比如成東青,最初他很不自信、內心很容易恐懼,所以他才說:“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