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當你看到貝聿銘這個名字的時候,你可能并不了解他是誰吧,但是最近的綜藝就匠變新家中,里面出現了很多的設計師,而這位貝聿銘則是建筑大師,著名的法國羅浮宮就是他所設計的,一路走來他經歷過質疑,也經歷過贊揚!
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去世
根據美國當地媒體報道,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
貝聿銘,(Ieoh Ming Pei,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16日),男,出生于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后,美籍華人建筑師。
貝聿銘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建筑學,其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筑,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建筑作品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中國蘇州博物館、中國北京香山飯店等。
貝聿銘被譽為“現代建筑的最后大師”,曾經榮獲1979年美國建筑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筑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及1986年里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等。
2019年5月16日,貝聿銘于家中去世,享年102歲。
貝聿銘名字怎么讀
貝聿銘的名字發音為:bei yu ming(四聲、四聲、二聲)。
聿,yù,象形字,指一只手握著筆的樣子。聿者,所用書之物也。指事字。聿原為筆的本字,秦以后始加竹作筆。從聿一一者,牘也。聿也作古漢語助詞,用在句首或句中。聿也作形容詞,意輕快。
貝聿銘最有名的作品
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美國·華盛頓(1978)
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是貝聿銘最得心應手的作品之一,它位于一塊3.64公頃的梯形地段上,東望國會大廈、南臨林蔭廣場、北面斜靠賓夕法尼亞大道、西隔100余米正對西館東翼,附近多是古典風格的重要公共建筑。
東館的展覽室可以根據展品和管理者的意圖調整平面形狀和尺寸,有些房間還可以調整天花板,這樣的設計,極大程度地保證了空間的靈活性,貝聿銘也因為妥善地解決了復雜而困難的設計問題,因此蜚聲世界建筑界。
香山飯店:中國·北京(1982)
香山飯店的設計在對稱之中又包含非對稱,嚴謹之中又不失靈巧,在入口前庭“欲揚先抑”,營造出富有詩意的空間,廣場式的前院、內院式的大堂和建筑后花園,這樣的布置不僅增強了空間序列的連續性,更加營造出中國傳統建筑“庭院深深”的韻味,山石、湖水、花草、樹木和白墻灰瓦式的主題建筑相映成趣,東方式審美情懷和現代建筑的結合,使得香山飯店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盧浮宮:法國·巴黎(1989年)
令貝聿銘蜚聲世界的盧浮宮玻璃金字塔設計,一開始曾引發軒然大波,很多人質疑貝氏采用玻璃作為建筑材料的設計,會破壞這座古老建筑的風格,但直到后來,人們才驚喜地發現,透過玻璃可以看到古典主義的老盧浮宮墻面和巴黎的美麗天空,這間地下展廳也因此而更加明亮。
這個時候人們才真正領略到貝聿銘的獨特用意,他認為,玻璃金字塔提供了一個擁有歷史價值和比喻意義的象征性入口,連接現代與古代,這一精妙設計征服了全世界的游客。
法國當地時間17日,盧浮宮博物館發布新聞公報,博物館館長讓-呂克·馬丁內斯以及博物館團隊對貝聿銘的去世表示深切的悲痛。
盧浮宮博物館對貝聿銘及其設計的玻璃金字塔予以高度評價,稱貝聿銘“賦予了盧浮宮一顆心和一個肺,幫助盧浮宮成為當今世界頭號博物館”;貝聿銘是“具有漫長而豐富的職業生涯、并具有遠見”的建筑設計師,他將博物館進行了永恒的塑造,大膽地將古老的盧浮宮引入現代化。
盧浮宮玻璃金字塔于1989年3月落成,有效緩解了參觀人流,合理利用了閑置空間,使得盧浮宮擁有重要的人流樞紐和渾然天成的花園及采光設施等。這就是盧浮宮的“心”和“肺”。
貝聿銘本人還建議對玻璃金字塔進行必要的翻新,相關工程已經完工,使得盧浮宮有能力接待更多游客。2018年盧浮宮博物館參觀人數突破千萬人次。
盧浮宮博物館還形容,貝聿銘是一位要求嚴格且令人信服的建筑設計師。在盧浮宮改造項目中,他能夠在盧浮宮博物館的團隊中“激發出極大熱情”,他的微笑正標志著這種熱情的精神。
貝聿銘生平簡介:
貝聿銘1917年出生于被媒體稱為“可能是中國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他對故鄉的記憶是雞頭米、腌篤鮮、紅燒肉、也是獅子林、西花橋巷、還有八歲時從祖父那兒得到的教誨——“全力以赴”。
17歲,貝聿銘前往美國,先后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筑。38歲時,他建立自己的建筑師事務所。此后一生,他將自己設計的建筑留在了4個大洲、10個國家的土地。
1979年,由貝聿銘設計的美國肯尼迪圖書館,耗時15年最終建成。這座黑白分明、由純粹幾何形態構成的現代建筑轟動了美國建筑界,開啟了“貝聿銘年”。
同年,在遠離故國40多年后,貝聿銘設計了北京香山飯店,他向摯友陳從周分享從地形、建筑位置、庭園設想到樹木保存的方方面面?⒐ぶ畷r,有記者問陳從周:“對于香山飯店,你從建筑角度來說有什么看法?”陳從周回答:“雅潔明靜,得清新之致。”
貝聿銘向世人展現他的建筑觀:“建筑的目的是提升生活,而不僅僅是空間中被欣賞的物體而已,如果將建筑簡化到如此就太膚淺了。建筑必須融入人類活動,并提升這種活動的品質,這是我對建筑的看法。”
但他也曾遭受質疑。1983年,法國盧浮宮翻修擴建,貝聿銘設計的新建金字塔形入口,遭到90%的法國人反對,連法國文化部長都公開批評,盧浮宮前的這座金字塔是“一顆寒磣的鉆石”。
五年后,玻璃金字塔落成,貝聿銘被授予法國榮譽騎士勛章。他卻只是回應:“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風雨,也只是彎彎腰而已。”
“那對于他是一段艱難的歲月,”他的兒子貝禮中在后來向媒體回憶當時的情形,說:“可是,他非常自信,他能很好地理解別人、理解各種不同的爭議。爭議對他而言不是壓力,而是說服他人的挑戰,他有很強的說服他人的能力。”
貝聿銘在建筑上的這一行事原則,在后來回到盧浮宮的一場講座,充分展現。“建筑師要堅持自己,如果成功了,很好,如果不成功,就再試一次。”
2002年,85歲高齡之時,貝聿銘回到故鄉,“給自己一個了解老家的機會”,他設計建成自稱“最疼愛的小女兒”——蘇州博物館,建造的四年間,他一共回到蘇州五次。直到百歲之際,他還常常會問自己的弟子林兵:蘇州怎么樣?想再嘗一嘗兒時雞頭米的味道。
2006年10月6日,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參加蘇州博物館新館開館儀式
貝先生最后一次回國,應該是2012年來香港。那時候他在日本美秀美術館邊上做了一個小殿堂,應該說是他最后的作品。
最后一次來大陸是在2006年來蘇州,當時做蘇州博物館。從2002年到2006年,蘇州博物館建造期間,他一共來了五次蘇州。我當時代表貝氏事務所及貝聿銘先生擔任蘇州博物館項目駐現場代表。
貝先生建造蘇州博物館并沒有簡單地想到建筑本身。他考慮的是建筑跟周邊環境的融合,跟蘇州歷史的融合。同時,他也會想到未來的營運等問題。業主想不到的事情,他都想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