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昨日上午,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吳國梁執掌廈門市長專線,解答有關臺風、風暴潮以及赤潮等海洋災害的成因、趨勢和應對策略等問題。據透露,新中國成立后,曾經有三次大臺風正面襲擊廈門,特別是1959年的3號臺風造成廈門地區上千人死亡。據海洋預報部門預測,今年襲擊廈門的臺風將有4-5個,其中有1-2個會直接影響廈門轄區。目前臺風有提早跡象。
據介紹,臺風側面、正面來襲廈門的現象每年都有四五次,臺風引起的風暴潮是廈門海洋災害的主要表現之一。新中國成立后,廈門受臺風正面襲擊,引起風暴潮,造成重大損失的主要有以下3次:1959年3號臺風引起廈門港出現超過警戒水位59厘米的高潮位,臺風、風暴潮等災害造成上千人死亡;1996年8號臺風引發廈門港出現百年一遇的高潮位,臺風、風暴潮等災害造成全市17.71萬人受災;1999年14號臺風引發廈門海域出現大海潮和臺風巨浪,臺風和風暴潮等造成全市受災人口76.25萬人,死亡13人,失蹤3人,受傷727人,直接經濟損失19.38億元。吳國梁透露,近幾年來,隨著防御海洋災害能力的增強,基本實現人員“零傷亡”。
另據介紹,雖然歷史上找不到廈門發生海嘯災害記錄,但是我國周邊海域大多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有很多破壞性海嘯發生在這個帶上,特別是琉球群島、臺灣南海東部均為地震多發區,一旦這些地方發生海底地震引發海嘯,海嘯將在幾十分鐘至幾個小時內到達廈門沿海,海嘯災害不容忽視。
一場大雨 化解一起小范圍赤潮
除了臺風、風暴潮之外,影響廈門海域的災害就要屬赤潮。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吳國梁介紹說,今年4月8日就在廈門海域發生一起小范圍臨界赤潮,不過當晚下起了瓢潑大雨,臨界赤潮也不大,給雨“沖”走了。近兩年發生于廈門海域的赤潮為一年一次,主要發生在夏秋季節。
據介紹,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的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復雜的有害的生態異常現象。赤潮的發生會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長、發育、繁殖,導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有些赤潮生物分泌黏液,黏在魚、蝦、貝等生物的鰓上,妨礙呼吸,導致窒息死亡。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攝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人類食用含有毒素的海產品,也會造成類似的后果。
赤潮的預防,一是控制污水入海量,防止海水富營養化;二是建立海洋環境監視網絡,加強赤潮監視,開展赤潮的預報服務;三是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海洋。
當前,廈門在相關海域布設了全自動監控探頭,24小時監控海域,總共有5個探頭,分別設在九龍江口、西海域、同安灣、大小嶝海域、東南部海域。
休漁期至 水產品價受小幅影響
本月起,廈門陸續進入伏期休漁期,燈光圍網作業、張網作業兩類已全部進入休漁期。15日起,其他作業漁船將全部進入伏休期。
據吳國梁介紹,目前廈門年消耗水產品10萬噸左右,而本地自產水產品3萬噸左右,大概有三分之二的水產品是靠外地供給,因此進入休漁期,水產品價格會產生小幅波動,但不會太大。進入大規模伏休期后,新鮮魚類價格會受少許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