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電視廣告,鏡頭中一個紅白兩色皮球,不斷從一個個想觸摸他的小孩手上溜走,他們看到蹦跳的皮球,卻可望不可及,統統都被困家中,忙于練琴、補習、做功課,皮球最終滾落到垃圾堆去。
這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拍的廣告,目的是呼吁注重兒童游戲的權利,稱孩子每日自由游戲一小時有助他們健康成長。
一日一小時,看似卑微,但對于香港兒童非常奢侈。不單是游戲,還要有自由,自由加游戲,即是奢侈加奢侈。香港教育官員強調求學不是求分數,但實際情況是,求學就是求分數,游戲也是。香港兒童的游戲都必需和報考名校的計分制掛勾,學打羽毛球、游泳、乒乓球、溜冰、學樂器等的目的是領取證書給學校做證明,増加被錄取的機會。學校不計分的活動,家長不會允許孩子參加。
自由游戲廣告,荒謬但又有確切需要。人類的良知、道德、常識、核心價值好像都全面失衡,統統要用廣告提醒,不是嗎?連給孩子游戲空間也要專程拍一個30秒廣告,硬銷孩子的權利,夠諷刺吧?可想而知香港兒童多么身不由己。
該廣告應是為迎接暑假而推出的。上星期有報導指雖然中小學生尚有兩個月才放暑假,但家長已爭先恐后為他們搶報補習班。一家口碑甚佳的補習社的中小學生暑期補習班招生,超過700名家長通宵排隊十多小時,為子女報讀為期六周的暑期進修班,豪花幾千港元,讓子女趁暑假進行地獄式操練以中英數為主的試卷,有家長竟說即使“一日操練試卷12小時”也可以。暑假是假的,根本沒假放,且比上學更辛苦,不用專家警告,也知道孩子有可能補習過度,隨時失去學習興趣。
問一個小六學生他有什么暑假大計,他扁扁嘴,苦著臉給我看他的暑期時間表,嚇我一跳。星期一至六從早上九時開始,除午飯時間和點對點的交通時間外,全日排得密密麻麻直至黃昏,游泳、英文、數學、寫作技巧、中國語文、英語會話、網球、書法、畫畫、普通話、練琴,無窮無盡的學習。星期天稍好,有半天休息。上班族每周不過工作五天,他則是六天半,比打工還辛苦,哪有時間自由游戲?以至很多中小學生都患有“假期恐懼癥”,寧愿上學以逃避補習魔爪。
好友的兒子報考名校成功,未來得及慶祝,已急急替兒子報讀補習班,在一年級開學前“預讀”課程,即是說先讀小一速成班,再入學念正版小一,升小二的暑假,預讀小二課程,如此類推。原因是競爭激烈、課程填鴨、老師時間有限,不預讀便追不上。
放學后,學校另設補習班,專門替同學溫習及完成當天的作業,下午三時多放學,休息片刻,吃些小點,便留在學校上補習班,直至晚上七、八時,測驗及考試期間更要溫習至九、十點,連睡眠時間也不足,哪有時間游戲?
周末也不好過,老師會派十二、三個功課,如皇恩大赦,便給十個八個功課,就是不留時間給孩子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