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研究表明,檢測期內,北京PM2.5中重金屬砷濃度達到日均濃度中位數為23.08納克/立方米。根據2012年2月發布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砷的年平均參考濃度限值為6納克/立方米,此次研究檢測濃度為該限值的3.85倍。其中在重污染天濃度的中位數達到34.68納克/立方米。其間最高日均濃度值達到70.91納克/立方米。
檢測研究透露,檢測期間,9位志愿者在22天的檢測日中,個體砷暴露濃度的中位數為12.13納克/立方米。在重污染天,個體砷暴露日均濃度的中位數為24納克/立方米。此外,在42人次的檢測中,29人次的個體砷暴露濃度超過環境空氣中砷的參考年平均濃度限值。
檢測研究顯示,北京市PM2.5中砷的濃度一直處在較高水平,遠高于其他國際城市。而1981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將砷列為人類致癌物。
中國疾病預防中心環境流行病與健康影響室副主任尚琪研究員引用我國癌癥死亡率的調查情況說,“2004年、2005年城市肺癌發病率增高,雖然目前確定不了人群發病率和大氣污染之間的關系,但是,從調查情況看,城市的肺癌發病率逐年在走高,而且始終是比農村高,這是個間接的信號。”
該研究還表明,盡管多數人在環境污染物作用下僅有生理負荷的增加或出現生理性變化,但是仍有少數人會出現機體功能的嚴重失調、中毒,甚至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