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三國中的人物,電視劇拍了很多,對于魏延這個角色,你覺得他是降將嗎?在三國演義小說中,魏延是降將,但是在更為正統的三國志記載中卻不是,為什么作者會把他寫成降將呢?這又是怎么回事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不少人對魏延佩服得五體投地,認為魏延文武雙全,軍政兼修,是拳打魏五子,腳踢蜀五虎的超級牛人,可惜被不學無術、嫉賢妒能的諸葛亮給陷害了,不然蜀漢沒準就統一天下了。凡此種種,如火如荼。
三國演義中魏延是降將
在《三國演義》當中,魏延是一個出賣舊主,投降而來的降將,而且,諸葛亮在第一次看到這個人的時候,就令人把他拉出去直接殺了,是劉備的阻止才讓魏延撿回一條命。而諸葛亮這樣做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他看到魏延腦袋后面長了“反骨”,認為魏延日后必定會造反,與其等那一天到來,還不如現在就把他給殺了。
故事發展到后來,諸葛亮臨死之前,深知自己大限將近,但是自己北伐大業還沒有結束,大漢也沒有復興,所以擺了一個“七星陣”,試圖向上天再借紀念的壽命,可是他的燈不小心被魏延給碰滅了,續命最終失敗,諸葛亮臨死之前,令楊儀和馬岱合謀算計魏延將他殺死。
三國志中魏延不是降將
可事實上,魏延并不是降將!度龂尽返挠涊d中,魏延屬于劉備的“部曲”,就是說,魏延自己招收了一些失業流散的壯丁,把他們編成隊伍,這些人就叫做“部曲”,既然如此,那么魏延當然就并不是降將了。而且,魏延追隨劉備時間不短,劉備對于魏延的才能也是相當贊賞的。
就比如,鎮守漢中。漢中是劉備拼了命從曹操手里奪過來的,曹操或許不太看得上漢中,畢竟從戰略意義上來說,漢中對他而言并沒有特別重要,而且,如果漢中在自己手里,還必須派人駐守,派的人少了,守不住,人多了,距離太遠,供給又不一定跟得上,就當“雞肋”真的是曹操給自己找的借口吧,畢竟一代梟雄,不要面子的啊?
劉備終于得到了漢中,也就意味著,他的“巴蜀之險”有了存在的價值。但是,同樣的,他也需要考慮駐守的問題。當時,所有人都覺得,張飛是最合適的人選,可是劉備出乎意料地點名魏延。果然,魏延并沒有辜負劉備的期望,他鎮守漢中近十年時間,沒有出過岔子,漢中被牢牢地握在劉備手里。
《演義》中劉備入蜀,魏延和黃忠并列兩大將,甚至還要演出“黃魏爭功”的壯劇。但歷史上魏延入蜀時的地位部曲小將,是沒法跟裨將軍黃忠相比的。相同的是,他們都立下了不少戰功。同樣,由于蜀漢不設置史官,他們的戰績都沒有什么記載。
魏延投奔劉備時間比較早,但地位比較低。在劉備211年入川時,魏延只是曲侯、別部司馬之類的連營級軍官。
等到214年打下益州之后,黃忠一下子晉級為討虜將軍,屬于將軍中較高的品級(相當于中將集團軍司令),與關羽平齊。而魏延也大幅度提升,晉級為牙門將軍(相當于大校師長),和黃忠之前的軍職差不多。
此時魏延的軍職地位,在蜀漢集團中是排不進前三十名的。不過,畢竟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部曲軍官,成長為有名號的將軍了。而且,劉備給予他更多關注,前途未可限量。、
之后,在諸葛亮北伐期間,他又任丞相司馬、涼州刺史,也曾經多次獻上奇謀,希望諸葛亮給他一萬兵馬,讓他從另一路去攻關中,再于潼關與諸葛亮會和。只可惜,諸葛亮并不贊成,也沒有統一他的意見。有人認為,是因為諸葛亮用兵謹慎,而魏延的這個計策在他看來是相當兇險而成功率又不高的,所以一直棄之不用。
問題就出來了,魏延為人心高氣傲,自恃有功,他和長史楊儀的關系更是勢同水火,甚至曾經拔出刀來嚇唬楊儀。諸葛亮其實并沒有歧視魏延,不然魏延和楊儀鬧矛盾,他就不會從中周旋。然而,諸葛亮最終病逝于五丈原沒了這個“和事老”,魏延和楊儀的矛盾更加激化,最終一發不可收拾。
兩人都上書劉禪說對方造反,只可惜,朝中都更偏向于楊儀,只因為魏延平日為人太過高傲,如果真要是拿出來說,自然很多人都比較懷疑魏延,因此,魏延就這樣背了一個黑鍋。魏延與楊儀交戰,天不遂人愿,魏延敗亡,最終被楊儀派出去的馬岱所殺。
由此可知,魏延作為跟隨劉備資歷很深的老將,他在入蜀后開始成為蜀軍重要角色,攻取漢中后已經是蜀漢屈指可數的重臣。而在劉禪時代,魏延是蜀軍中三巨頭之一,李嚴罷官后更成為蜀漢中僅次于諸葛亮的核心人物。除了劉備時代的兩次飛升,魏延基本實現了“論資排輩”“穩步晉升”;旧,該他的都有他的,不該他的也沒撈到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