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過十三陵嗎?”如果問住在北京的人或來北京旅游的人,多數人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去過。但是絕大多數說去過的人其實只是去看了長陵、定陵;最近幾年去過的,可能還看了經過重修、新開放的昭陵。真看全13個陵的人不多。10個沒有開放的陵中,有4個解放后修繕過(獻陵、景陵、永陵、思陵)。其他6個陵從2005年起開始陸續修繕,到現在已經完成5個陵,裕陵正在修復中。修復前,這些陵破爛不堪,不僅陵門和享殿解放前就被毀,而且僅存的明樓也坍塌得快成了一個個土堆了,唯有陵中的松柏郁郁蔥蔥。
十三陵之最
長陵:最大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葬于南京東郊的鐘山。1402年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以“靖難”(為皇帝解除危難)為名率軍攻入南京,自己當了皇帝,年號“永樂”。1407年,永樂皇帝的皇后徐氏病故,他沒有將皇后葬于南京,而是將現在十三陵一帶的黃土山改名天壽山,動工修建地宮,埋葬了徐氏,隨后建筑地面建筑,是為長陵。1421年朱棣將首都遷到了北京。1424年朱棣病逝于漠北征途中,當年葬于長陵。
長陵是永樂皇帝在世時經營了十幾年的龐大工程,又有將陵區建為“御外”和“制內”兩用的城堡式防御體系的規劃,因而它本身的雄偉在明朝帝陵史上是空前絕后的。朱棣一開始就把十三陵一帶視為朱氏王朝皇帝陵地,所以長陵的神道、石像生、牌坊、大紅門不僅是長陵的,也是各陵“公共”的,而此前歷代帝陵和清代的帝陵,神道和石像生都是各自另設的。
長陵的祾恩殿是十三陵中唯一保留下來的明代當時的祾恩殿,面闊66.5米,進深29.1米。這是我國罕見的大型殿宇之一,林立在殿內的32根楠木大柱,高達12.6米,直徑1.12米,兩個人合抱不攏。長陵得到后來明朝各代和清朝的修繕,因而得以完整地保留下來。但是,清朝修繕時費用有限,使用了拆其他陵的材料修補長陵的辦法。所以,只有長陵的陵門、享殿是原制式的,其他各陵都被縮小了陵門和享殿的門面。
獻陵:最儉
長陵以北第一個陵是獻陵,建于1425年。獻陵是諸陵中最樸素的陵,埋葬著仁宗皇帝朱高熾和皇后張氏。獻陵也是諸陵中唯一祾恩門和祾恩殿與方城、明樓不在一體的(因風水),中間被一個土坡隔斷,F在我們能看到的是獻陵門面是修繕過的方城的“三座門”和門前的橋,從門縫中可看到里面祾恩殿的基石和修繕過的明樓,整個陵墓就這點地面建筑,確實簡樸,而橋南不遠處陵墓的正門和祾恩殿幾乎完全被毀。這是我惟一沒有看到無字碑的陵。
仁宗是永樂皇帝的長子,在位僅十個月,但由于很早就在太子位上協助父親理政,又處于開國初期,他關注百姓疾苦,善于重用賢才,并建立對己的糾錯制度。史書記載,大理卿戈謙上疏時言詞激烈,仁宗惱火,雖沒治罪,但以后每當言事時,對他怒目而視。大學士楊士奇對仁宗說,他是根據您的號召陳言的,如果這樣對待他,今后誰還敢說話?于是仁宗下詔自責,并任用戈謙為副都御史到四川查辦案情。史籍對他的評價是:“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他臨死前遺詔:“朕既臨御日淺,恩澤未浹于民,不忍重勞。山陵制度務從儉約。”其子宣宗皇帝遵從了父親的指示,一切從儉,一個月就建成地宮,三個月完成地面建筑。
景陵:最小
宣宗皇帝朱瞻基和皇后孫氏的景陵,建于1435年,位于長陵以南。這是諸陵中除了思陵(亡國皇帝崇禎的墓,本來是其貴妃的墓)外最小的陵,解放后修繕過,明樓完好,F在看到的祾恩殿的基石是嘉靖皇帝指示擴建的,但陵墓的整體規模仍然是原來的。它的寶頂呈長方形,而不是圓形,這是由于依山勢而建自然形成。
宣宗是永樂皇帝朱棣的孫子,尚處于明朝“創業”年代的后期,他在位十年,注意節儉,反對奢糜,善于用人,本人能書善畫,精于騎射。1428年在喜峰口迎戰騷擾的蒙古部落時,一人接連射殺敵人三個前鋒,以致敵人見了黃龍旗就跪地請降。后來的明朝皇帝只是憑血緣關系在位,再也沒有這樣的功夫了。宣宗皇帝開了皇帝微服私訪的先河,扮作王公家使、校尉,不過他不是為了了解民情,而是出去斗雞走馬,圖個自由玩樂。
幾年前我看到的景陵,大門前還是一片空場,從無字碑走到大門無障礙,現在陵門前西側變成了停車場,無字碑被停放的卡車包圍,陵門前被鐵柵欄圍住,里面種上了菜,為了輸水灌溉,陵東側高懸一根水管,整體風景被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