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會用人,有信義,還積攢了人氣
一個開國皇帝,絕不會是一個人在戰斗,他必須要有一大批優秀的文臣武將輔佐他才行。而劉備在識人、用人方面也有他的獨到之處。關羽張飛孫乾簡雍這些人有的從起事就跟著他,有的從徐州就跟著他,無論是失敗還是挫折,都始終不離不棄,足可見劉備的魅力所在。是什么原因讓這些人和劉備“誓死與共”?關羽的事例也許會說明這一點。關羽不得已暫時歸順了曹操,但知道了劉備的消息,仍然前去相會,因為劉備給他的“恩厚”。曹操給關羽封侯,還給了他重重的賞賜,劉備的什么恩德還能比曹操給予的厚?不用說,就只這個可以“生死與共”的信任。
劉備的識人就不用多說了,僅從諸葛亮和馬謖兩個人的例子就可以說明一切。諸葛亮見到劉備的時候,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才名,但畢竟還是個青年書生。盡管如此,劉備得到他馬上給予極大的信任,其重視程度甚至都引起了關羽張飛等人的嫉妒。正是有了這個諸葛亮,劉備不但按照“隆中對”的設計進入了西川,還給不成器的兒子找到了一座堅實的靠山。還有那個馬謖,正是他的言過其實,葬送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大好局面,這就是劉備識人方面的先見之明。
除了識人和用人,劉備還能體貼和理解人。
早年龐統在周瑜手下,劉備到東吳都城,周瑜建議扣留不放劉備走。劉備在問起這件事情的時候,先對龐統說,“各為其主(在君為君)”,讓龐統不要有所顧慮。糜竺的弟弟糜芳投降了孫權,這導致了關羽兵敗被殺,糜竺自己綁起來當面請罪,劉備知道糜竺沒有參與,仍然和以前一樣對待他。封建社會搞株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劉備能把弟弟的罪不連帶哥哥,不失為一個明白君主。還有那個黃權,伐吳時劉備讓他駐守江北防備曹魏,失敗后,黃權退不回來了,只好投降了魏國。執法人員要將黃權的老婆孩子抓起來治罪,劉備沒有同意,說是自己辜負了黃權。古代大將駐軍在外,家人留在京城,就是防止將軍叛變或者自立,劉備能夠看到黃權不投降孫權,自有他的不得已之處,這不僅對黃權是一種理解,對其他參與東征失敗回來的人都是一種關懷。
劉備還是一個值得別人信任的人。
呂布離開長安后,大部分時間也在東游西逛,但呂布這個人不太受人待見,有幾人都公開拒絕過他,即便是接納也不信任他。劉備這個人東奔西走的有點兒像呂布相似,但不同的是諸侯們大多信任劉備。這當中有一個區別,劉備雖然在離開他人時也動過一些心思,但總起來都是明著走,好合好散,不像呂布一樣背后里下刀子。比如說他離開曹操、袁紹都是找理由得到同意后走的,即使是借荊州,也是孫權愿意借給的,并不是逼著孫權非借不可。自從他有了那個豫州刺史的名號以后,雖然只是一個虛名,這也讓他得以進入諸侯行列,這些舉動,也讓他在天下積攢了一定的人氣,所以到了荊州、西川都有一個好名聲,這讓不少人都愿意跟隨他。
劉備從不言敗,永不放棄,始終尋機謀求自立,不依附他人,即便在不得已暫時依附他人時,也始終保持著自己相對的獨立性,能識人,會用人,這也許就是他能夠建國的原因吧。劉備在后世得到了人們更多的贊賞,這除了他建立的那個帝國有一個“漢”字之外,恐怕更多的還是個人的人格魅力所致吧!人格魅力,正是劉備令人欣賞的地方。如果拋開帝王不論,在干事、創業或者是為了某項事業而奮斗方面,劉備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是不是也值得后人效法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