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吾去愛 > 歷史 >

長平之戰中趙勝是貪財而死嗎 趙勝被司馬遷痛罵原因

來源:小編整理2023-12-20 13:57作者:超多

司馬遷對平原君趙勝是倍加贊賞的,捧他為戰國四君子。《平原君虞卿列傳》一開篇,司馬遷就定下了基調,說趙勝是趙國最賢明的公子。“平原君趙勝者,趙之諸公子也。諸子中勝最賢。”接著中司馬遷又講了幾個故事,分別贊揚趙勝禮賢下士(砍下愛妾的腦袋以奉賢士),簡拔人才(毛遂自薦),重情義不肯出賣朋友(秦昭王質押趙勝以索魏齊)等。可是到了《列傳》的結尾,司馬遷卻突然失態,痛罵趙勝“利令智昏”。用這等厲害的詞罵人,這在《史記》中絕無僅有。即使是司馬遷痛恨厭惡的商鞅,他也只用了“天資刻薄”,“少恩”等貶義但卻冷靜的詞語。一個“利令智昏”,司馬遷痛心、惋惜、擊節拍大腿,栩栩如生。

趙勝怎么利令智昏了?一向精明的趙勝真的利令智昏了嗎?

我們知道,史書中的文字可分為兩部分,一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曰材料,材料枯燥乏味。二是對話、心理描寫、場景描寫、旁白議論,曰結論。結論可以是作者直接言明,也可能是通過對話、心理描寫、場面描寫等暗示誘導,叫讀者自己得出。長平之戰的結論司馬遷直接寫明,說趙勝看不清大勢,利令智昏,因貪婪而被韓國上黨郡守馮亭所騙,致使趙國四十余萬身陷長平,差點亡國。“然未睹大體。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馀萬眾,邯鄲幾亡。”

讀史書應該重點研究材料,而不能盲從作者的結論。

我們來看材料。長平之戰從頭算起,應該是秦昭王四十五年。這年,范雎建議秦昭王遠交近攻,占領韓國黃河南岸的滎陽城,然后滅韓。秦昭王要顯示自己英明偉大,一定要在臣下的建議上增刪修改,不打滎陽,而是命白起攻占黃河以北的野王城。白起何等了得?野王城聞之,不戰而降。

長平之戰中趙勝貪財而死被司馬遷痛罵原因

野王一失,韓國上黨與都城的聯絡就被切斷了。韓王自知上黨不保,干脆做個人情把上黨送給了秦國。可是當時的上黨郡守靳蝩仇秦,還報韓王要與秦國拼死一戰。“臣請悉發守以應秦,若不能卒,則死之。”韓王已經與秦國言定,不愿失信怕招致更大的禍患,便派馮亭接替上黨郡守,遵旨降秦。馮亭走馬上任來到上黨,表面遵旨,暗地下卻使了個借刀殺人計,派人與趙國密議,要把上黨送與趙國。“馮亭守三十日,陰使人請趙王曰:韓不能守上黨,且以與秦,其民皆不欲為秦,而愿為趙。”

趙孝成王聞訊,征求大臣的意見。舅爺平陽侯趙豹似乎一眼就識破了馮亭的借刀殺人計,堅決反對接受上黨。“韓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禍于趙也。”

趙孝成王不甘心,對趙豹說:“今發百萬之軍而攻,逾年歷歲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幣吾國,此大利也。”

打發走了趙豹,趙王又去問叔父相國趙勝和大臣趙禹。萬沒想到,老成精明的趙勝回答趙王的話,竟與趙王如出一轍。“對曰:發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王曰:善。乃令趙勝受地。”

趙勝真的傻到看不出這是馮亭借刀殺人“欲嫁禍于趙”嗎?不能。

老成精明名揚諸侯的平原君趙勝,其智商、見識,難道連靠裙帶爵至平陽侯的趙豹也不如嗎?笑話。

說趙勝老成精明是有根據的,看看他如何殺妾以收買人心,如何叫毛遂脫穎而出,如何大義凜然既挫敗秦昭王的索求,又把握分寸不傷和氣安然返趙,如何對付上黨郡守馮亭,以及如何使出非常手段將趙孝成王的舅爺,秦昭王的親家公趙豹一族滅門,真可謂不動聲色,老奸巨猾。

那么明知馮亭借刀殺人,“欲嫁禍于趙”,趙勝又為什么贊成趙王接受上黨呢?真的是因為貪財而利令智昏嗎?當然不是。

只要攤開地圖,看一眼上黨之于秦、趙的戰略位置,一切便一目了然。秦趙本不接壤,隔著黃河,還有呂梁山、太行山。秦國都城咸陽距趙國都城邯鄲有1800里。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發展壯大,向東挺進,但是小一百年大多與韓魏楚作戰。秦要攻趙,必須在黃河以北建立廣闊的根據地。若是叫秦國不戰而下上黨,得到上黨的人民,那就是兵源,獲取上黨的錢糧,就是戰爭物資,秦軍就兵強馬壯地屯兵在趙國的家門口了。以趙國太行山以東一馬平川的地勢,基本無險可守。所以,趙國沒有選擇,只能拼死一戰,奪取上黨,不叫秦國在河內立足。

  • 今日熱點
  • 一周排行

名人資料

更多
久久成人综合网,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91久久精品一区,国产深夜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