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現在的省級區劃來對應的話,當年秦始皇所征的南越之地,基本上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廣東、廣西兩省。中國人在標記地名時,比較喜歡以方位來命名,而方位相左的同一組地名中,基本都會存在一個將之連接在一起的地理特征,以為紐帶。象連接湖南、湖北兩省的紐帶是“洞庭湖”;區分河南、河北的河流則是“黃河”。至于說將廣東、廣西兩省聯系在一起的地理特征,是一條東西向橫穿兩省的河流:珠江。
說到珠江這個地理標簽,情況其實有點小復雜,因為在不同的背景環境下,它所包含的意義并不相同。一般情況下,鑒于安于守土的古人,往往并沒有機會窺探一條河流的全貌,因此他們會為依據自己的認知,為自己所處地緣板塊的那段河流命名(山脈也是這樣的)。而從現在地理學的角度來看,基本上會用下游最后一段河流的名字,來代指整條河流。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規律,蓋因為一條河流的下游是最容易認定的,并且在一般情況下,會因擁有較大型的沖積平原,而成為整條河流人口最密集,最具地緣潛力的區域。在這種背景之下,最后一段河流的知名度往往也就最高了,用在地理學中成為整條河流、整個水系的地理標簽也是很自然了。
珠江的情況也是這樣的,最初所指的只是廣州到“珠江口”這一小段的江水。而現在,我們所要分析的“珠江”,則是指珠江口以西,直至源頭處的這段干流,也就是“廣義”的珠江。事實上在廣東人的理解中,“珠江”這個名字還有一層特定的含義。在這層認知中,珠江并不只是一條河流,而是三條由不同方向(西江、北江、東江)源出,最終匯往往珠江口的江河總稱(類似的地理概念,還有象渤海灣的“海河”)。而其中的西江,則是我們所要重點解讀的,連接兩廣的廣義“珠江”的下游(廣東境內)。
之所以要花時間做這個說明,主要是因為不想在地理認知上引發誤會。如果沒有特別說明的話,在接下來的內容中出現的“珠江”,會是將“西江”作為最后一段河道的,廣義的“珠江”。
珠江水系示意圖
整個珠江水系所涉及的省級行政區有云南、貴州、湖南、江西、廣西、廣東五省,其中的一條支流“左江”甚至還發源于越南境內。單從這個數字來看,會讓我們感覺珠江水系是一條影響面非常大的河流。但從所附的“珠江水系示意圖”上我們可以看到,云、貴、湘、贛四海所涉及的都是珠江的支流(包括現在被認定為正源的“南盤江”),而珠江的核心區域,也就是中、下游地區,無論干流、支流,絕大部分還是在兩廣地區。如果不是因為兩廣地區與湘、贛地區的地緣分割線:南嶺,是由一系列偏南北走向的小型丘陵體所組成,而不是一條整齊劃一的高大山脈的(如贛、閩邊界的武夷山脈),湘、贛兩省與珠江水系應該會沒有一絲交集。不過也正是因為“南嶺”的這種不算十分緊湊的地理結構,才為打通珠江——長江兩大水系的運河工程提供了機會。而這一點,對于南嶺以南的“嶺南”地區,能夠穩定的成為中央之國的一部分,至關重要。開啟這一偉大運河工程的,就是同樣偉大的“秦帝國”,和它的“始皇帝”。盡管它的最初用途充滿著血腥和暴力,但戰爭卻往往能夠成為技術的催化劑。如果沒有秦人開鑿“靈渠”以征南越,相信嶺南地區華夏化的進程,會被大大推遲。
關于靈渠的設計究竟是怎么樣的,又是怎樣影響了中央之國的地緣結構,是我們后面所要重點解讀的。現在我們需要了解另一個問題,就是廣東、廣西是如何進行行政分割的,二者之間的地緣分割依據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