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從水系的角度來看,我們并無法看出廣東、廣西的分割依據來。珠江這條東西縱橫嶺南,在中國排行第三的河流,本身并無法承擔地緣分割的任務。而它的幾條主要支流,也并沒有成為二者的分割線。既然從“水”的角度,無法為我們解惑,那么我們就需要從另一個重要地理特征“山”的角度來看看問題的根源在哪了。作為“東南沿海丘陵”的一部分:兩廣丘陵的覆蓋區域,嶺南地區的山地、丘陵密度并不象福建那樣密集。從整體來看,我們可以看出整個嶺南版塊的西部(珠江中游地區),呈現四周高,中間低的“盆”狀結構,這個相對處于封閉狀態的盆地,地理名稱便叫作“廣西盆地”,也就是廣西作為一個省級行政區存在的地理基礎;而珠江下游地區的山體,則以“珠江口”這個喇叭口為基點,大體呈的扇型排列,由于東部地區的核心區“珠江三角洲平原”南面臨海,相比于盆地狀的廣西來說,廣東這種形態的扇形地理結構,更能呈現出一種開放的狀態。
秦、南越地緣結構示意圖在我們以往的敘述中,一說到盆地,大家都會想到一個四面是高山,腹地為連片沖積平原形態。這種類型的盆地,核心區不言而喻,就是它的中心平原區。要是用這種角度來觀察“廣西盆地”的話,估計會有些失望。因為這個盆地并非典型意義上邊緣整齊,腹地一馬平川的盆地,其邊緣主要由一些南北向排列的山體組成(比較明顯的,是臨近云貴高原的,諸如青龍山、鳳凰山、九萬大山等山地)。這些山體的形態,使得“廣西盆地”的邊緣形態,更象是一個邊緣被敲出很多缺口的面盆,而那些匯入珠江的河流,也正是由這些豁口處進入廣西盆地,并沖積出相對獨立的河谷平原。
一般情況下,不管周邊山地的形態是否完美無缺,眾多河流匯集到干流之后,總是能夠沖積出大片的沖積平原的。不過廣西盆地的情況比較特殊,除掉外圍的一級山體之外,其腹地依然為體量次一級的山體所填充。這些山地的存在是那么的明顯,以至于你無法直觀的在地形圖上,找到一處大一點的,呈面狀的平原區。占據廣西地區四分之一強的平原地區,主要是由呈條狀的河谷平原所構成的,而珠江兩岸的河谷平原,在與主要支流的競爭中,并不占據優勢。對于為廣西地區作行政規劃的政治家來說,為每一條河谷平原找一個地緣中心,并根據其體量,設置一個行政級別并不算難事。難的是為整個廣西地區,找一個地緣中心。從直觀的角度看,廣西盆地內,體量相當的珠江一級支流(對應的河谷平原也同級),就有柳江、桂江、郁江等。無論你將行政中心放在哪里,都會有相當大的區域不愿意心悅誠服的接受這種安排。
秦、南越地緣結構示意圖
單純比較廣西北部的地形,并不見得比廣東北部的地形更加復雜。雖然廣西的北部由于臨近云貴高原,山體的體量要更大、更高些。如果不是因為廣西盆地的南側,存在一系列由:銅魚山——羅陽山——六萬大山等山體組成的分水嶺,將廣西腹地封口為一個盆地狀結構,那么地勢與廣東同樣呈北高南低的廣西地區,應該會和廣東一樣,形成一個類似于珠江三角洲平原的沿海河口平原,并然的成為地緣中心。即使廣西北部的河流,仍然會匯入東西向的珠江,但起碼南部的那些支流(比如左、右江),就有機會自成體系,匯集在一起自流出海。
地形結構的差異,造成了廣西盆地內的河流雖然占據了珠江水系的大半,但最終卻不得不萬宗歸流的經由珠江,匯入廣東境內,經由珠江口出海。而由此造成的地緣現狀,就是廣東地區相比于廣西地區更加強勢。
對于廣西來說,并非不存在改善自身地理結構,并提升自己地緣潛力的機會。正如我們現在在《秦。“南越”地緣結構示意圖》上所看到的那樣,屬于于珠江水系的廣西盆地,并非是廣西的全部。在整個兩廣地區,除掉珠江水系所覆蓋的地區以外,最起碼還有兩個地緣板塊呈相對獨立狀態,一個就是我們之前簡單交待過的,位于閩、粵交界處的,以潮汕平原為核心的潮汕地區;另一個則是位于兩廣交匯處的,廣西盆地以南,珠江三角洲以西的沿海地區。
這塊北部由弧狀的六萬大山——云開大山——云霧大山——天露山所切割出來的,不屬于于珠江水系的沿海區域,如果加上其南部的“雷州半島”,輪廓酷似一個“蘑菇”。后面我們會分析到,這個次一級地地緣板塊,對于擁有珠三角那樣優越地理條件的廣東地區來說,可能并不重要,但對于地形封閉的廣西地區來說,卻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能夠從行政上將分割這來一部分,廣西地區所得到的不僅僅是成為一個沿海省份的機會(基于廣東地區的地緣優勢,在民國時期,這個蘑菇基本全屬廣東所有。整個廣西省被限定在“廣西盆地”中。詳見附圖)
廣西行政地形圖(民國時期)關于兩廣地區現實和未來的地緣結構變化,我們后面再來解讀。在秦帝國準備南征“南越”之時,秦人還不會去考慮后世這些地緣政治上的問題。對于急于向南擴張的帝國來說,選擇什么樣的路線,進入“南越”這塊封閉的地緣板塊才是當務之急。對于中央之國來說,整個長江流域作出核心區域的融入(以當時的認知來說,蜀的的岷江,就是長江的源頭了),為他們進一步向珠江流域滲透,提供了多條戰略路線。如何在這些戰略路線中選擇最佳方案,具體又要采用什么樣的戰術路線,是我們接下來的分析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