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死了,丞相的位置便空了出來。此時的劉恒逐漸熟悉了朝政,知道此時天下是動不如靜,而自己又剛上任,干勁滿滿,丞相這個位置有沒有能力并不重要。反正底下有十三曹等官員分任著國家機器的每個零件,有他們在,這個國家就不會停止運轉。但是丞相這個位置也不是隨便一個人都能坐的,還必須要找一個有足夠威望的人才行。
劉恒想了想,跟著自己從代國來的一群人明顯威望不夠,資歷太淺。所以劉恒只能從元老中找,劉恒看了一圈,還是老臣周勃最合適自己啊!論起威望,朝中無人能及,而且還啥事不管。此一時彼一時,現在的周勃正是皇帝最需要的“人才”,所以劉恒決定,讓周勃回來繼續接任丞相一職。
周勃接到詔命后,又傻呵呵的回來了。你瞅瞅,皇帝果然還是需要我的。
周勃這次回來重任丞相一職,便打算痛改前非,絕對不能像原來那樣不作為了,要好好地盡丞相職責,成為百官的楷模。可周勃重任丞相一職后,發現自己有勁沒處使。為什么?因為下有十三曹各司其職,上有皇帝自己寵信的人,有啥事根本也不跟自己商量。自己這丞相當的,活生生把一實職當成了一虛職,成了擺設。
而此時在中央混的風生水起的人,就是剛進朝廷幾個月的毛頭小子賈誼。此時的賈誼,可謂是意氣風發,簡直都不知道該如何報答皇帝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了,天天腦子里就想著該如何幫皇帝治理好這個國家。就在這一年,也就是漢文帝二年,賈誼提出了《論積貯疏》,文中所書,在當時是極為正確的政治觀點,也是中國古代各朝盛世時的基本國策。
在生產力低下,農業科技不發達的當時(相較今日而言)。重農抑商,鼓勵生產永遠都是第一位的。這篇《論積貯疏》我就不全寫下來了,不然有水的嫌疑。文章大體意思就是:
“管仲說過:‘倉廩實而知禮節。’我活這么大還沒聽說哪個朝代不讓老百姓吃飽就能天下穩定的。古人不是說了么,一個男的不種地,就得餓著;一個女的不紡織,就得凍著。你知道古人咋治理天下不?人家古人就很明白糧食的重要性!人家都未雨綢繆知道像倉鼠一樣存糧食。
古人都明白咋現在人就看不透呢?嗯?你瞅瞅,現在的人還有幾個老老實實種地的?一個個不是玩手工就是當商人了!天下人那都等著吃飯,這樣沒人種地早晚都得餓死。而且奢靡之風漸長,一個個都不知道節儉!我都整天愁的睡不著覺,你咋就不發愁呢?老百姓賣孩子這種事你也不是不知道,你咋還整天跟個沒事兒人一樣?咱大漢建立四十多年了,還窮的跟個啥似的,我想想都臉紅。
總而言之,我們要把農業放在第一位啊!既要鼓勵生產,還要儲存糧食。〔蝗贿@國家萬一哪天有個頭疼腦熱的你手里沒點糧食可咋整啊,我都替皇上你揪心。”
漢文帝看了賈誼的《論積貯疏》后,簡直感動的不行了,當即下詔,表示自己要以身作則,帶頭耕種,為天下做表率。而百姓中暫時沒有收成或者收成不夠的,也都一率免了!
除了親自帶頭耕種,漢文帝也做到了帶頭節儉,平日里缊褐瓢簞,連帷帳之類的刺繡都免了。大家一看連帶頭大哥都這樣,也都上行下效,開始了節儉的風氣。老板開富康,你好意思開奔馳?
同時,賈誼還有一個條建議。這條建議,可是得罪了京城內所有的顯貴。賈誼認為,那些被封侯的人不回自己封地,整天在京城待著實在是浪費資源,加重京城的負擔。一個個因為有封邑,不用從事生產,在京城實在也起不到什么好的作用,不如讓他們都回到自己的封邑去。
對于這條建議,劉恒聽了深以為然。像劉恒這種就害怕給別人增添負擔的皇帝,也覺得這么多人都窩在京城,給那些負責京城補給的人們帶來了太多的壓力。于是便同意了此建議。
所以沒多久,劉恒便下令:所有諸侯都回到自己的封邑,除了在京城任職或者特批需要留在京城的人不用,但這些人也要派太子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