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羅斯之戰敗于輕敵
怛羅斯戰役發生于唐玄宗天寶十年(751年)。怛羅斯在前蘇聯境內江布爾城附近。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因石國“無番臣禮”率兵征討。石國王約降,高仙芝允諾和好。旋即高仙芝爽約,將兵襲破石國,俘虜其國王,獻于闕下斬之。“殺其老弱,虜其丁壯,取金寶瑟瑟駝篤等,‘。石國王子逃走,向大食及其他鄰國求援。各國對高仙芝的欺誘貪暴,甚為憤怒,計劃共同襲擊唐西域四鎮。高仙芝得知這個消息后,想要先發制人,將兵進攻大食。參加唐朝聯軍的有葛邏祿部及拔汗那國兵,據說共有番漢兵三萬,其中漢兵兩萬,番兵一萬,深入七百余里,在怛羅斯城與大食軍隊遭遇。我們現在介紹一下高仙芝,此君是高句麗人士,從高宗朝開始,唐朝滅掉了高句麗后,很多朝鮮貴族來到中原,高仙芝家族也來到長安,投身軍門。從一般軍士開時,用累累戰功獲得信賴,成為唐朝在西域的主要將領。
一場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爭打響了。這次戰爭相持五日。由于葛邏祿部反叛,同大食一起夾擊唐軍,高仙芝敗績,士卒大部死亡,只有數千人逃脫。勢危之時,副將李嗣業勸高仙芝棄軍逃跑,別將段秀實責備李嗣業說:“憚敵而奔,非勇也;免己陷眾,非仁也。”李嗣業甚感慚愧,與段秀實一起,集攏散卒向安西退守。恰值此時,拔汗那兵也退了下來,輜餉塞道。李嗣業怕敵人追及,手持大棒擊斃拔汗那兵馬百余號,道路始開。高仙芝等遂率殘兵還至安西。
這場戰爭唐軍失敗了。這與唐朝聯軍方面的總指揮高仙芝的輕敵,進而孤軍深入,有很大關系。造成這一戰術性失誤也可能同三年前的一次戰斗有關。那次戰斗,高仙芝比較輕易地取勝了。
天寶七年,安西都知兵馬使高仙芝奉詔總兵步騎一萬余,出討勃律,擒其王及吐蕃公主,以兵戍守。于是大食等七十二國“皆震恐,威歸附“。這一“皆”一“威“的看法顯然是錯誤地估計了當時中亞力量的對比。其時,阿巴斯人正在帝國東部領地一一波斯呼羅珊掀起反抗伍麥葉人統治的斗爭,國內戰事頻仍,無暇東顧,高仙芝遂得以順利地征服勃律國。這一經驗肯定影響了他以后指揮的怛羅斯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