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報道,澳門鏡湖醫院心臟內科醫生譚健鍬出了本書,指出康熙、乾隆等多位清帝都可能死于霧霾。筆者雖然不太懂中醫,不過也希望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明,這種說法的可信度有多大。
明清時期的空氣確實不怎么樣,空氣污染也比較嚴重,這與當時城市化發展以及人口密度高度集中不無關系。加上古代華北地區大多選擇燒炭取暖,加重了當時空氣環境的污染。但使用煤炭取暖并非始于明清時期?脊虐l現,最早用煤炭作為燃料的遺址,是在1988年發掘的位于位于陜西神木縣敖包梁段秦長城,城垣夯層中夾雜有煤炭灰和未燒完的煤渣,修筑時間為秦昭王在位期間,約當公元前295-前251年,也就是說我國明確可考察的煤炭使用時間至少有2200年。宋代時,煤炭開始大規模地被使用,以都城開封為最盛。如果僅僅是燒炭一個途徑就能造成空氣污染的話,估計宋朝的諸位皇帝基本都死于霧霾了。
當時,煤炭的使用對于生態環境還有一定的改良作用,因為煤炭用量增大勢必會影響使用薪柴的數量,也減輕了植被的壓力。據記載,明末皇宮中每年要消耗木柴約2600萬余斤,紅螺炭約1200萬余斤;這一數字到了清初,宮中用薪柴量減少為每年木柴約800萬斤,紅籮炭約100萬斤。(《石渠余記》卷一清·王慶云)皇宮中尚且如此,下層百姓對于木柴的需求就更多地被煤炭取代了,清朝前期使用煤炭的量在10萬噸左右,這些煤炭卻可以抵80萬噸的薪柴數量。
當然光憑借煤炭不能完全緩解森林覆蓋率低下的現實,并且煤炭對生態環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壞,比如燃燒時產生的污染物,以及采煤過程中影響地下水位從而影響了河流水源。對于燃燒后的煤渣古人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是堆著,久而久之對城市的環境造成非常嚴重的污染。但是,這些污染是否能影響長居深宮中的皇帝呢?
要知道,不管是康熙還是乾隆并不是每天都住在紫禁城里的,他們會時常去皇家園林或者是避暑山莊里消遣與辦公。特別是乾隆,對于園林和享樂的追求是空前的,他又怎么會讓自己在一個污染的環境下生活呢?
北京地處冀北,春秋多風沙而夏季干燥炎熱。相對而言,北京西北郊地理條件就優越了許多,氣候也相對清涼。特別是玉泉山附近的泉水豐沛,一直是京城重要的水源地。清代帝王嚴禁在此處從事農業活動,只作為園林開發。清代發展到中期城市人口密集,用水比較緊缺,但西北郊一代水源仍然相對充沛?上У氖,北京這邊受到氣候的限制,加之水田面積的一再擴大,西郊水系的治理問題已經擺到了乾隆皇帝的面前。基于這些問題,乾隆十五年(1750年)開始,萬壽山清漪園大規模進行開發建設,這項工程對北京城市的生態環境影響非常重大。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月十三日,乾隆下詔改西湖為昆明湖,進一步開展了擴建工程。經過整治后,昆明湖的蓄水能力大大提高,不僅保障了西北郊農業生產,也通過調整運河水量、控制水速等手段保證了漕運的發展。最關鍵的是,降低流速使上游積攢的泥沙充分沉淀,保證“清流”的作用。
昆明湖拓寬后,仍然延續西湖當年的風貌,于湖水沿岸增值柳樹,湖中大面積種植荷花。此外,結合當地江南水鄉般的自然風貌,昆明湖中多以菰、蒲之類的水生植物,湖邊還開辟了大片的農田,突出了田園生態的景觀效果。加上覆草植卉、泉石交錯,萬壽山的綠化徹底改變了昆明湖周邊的生態環境,將清漪園與西郊皇家園林連成了北京城的綠化帶,從宏觀上影響和改善了北京的城市生態系統。
也就是說,乾隆皇帝為了生態環境是花了力氣的,即便是北京城內的污染嚴重,他也一定要想方設法讓自己有一個可以享受清新空氣與養生的園林,單單一個清漪園就花費了這么多心思,更不要提舉世聞名的圓明園了。
當然,皇帝也是人,也得呼吸,不能說到了園子里才呼吸回到紫禁城就不呼吸了。在有霧霾但是皇帝本人又不在園子里的日子中,皇帝必不可少會吸到霾,但是此“霾”是否等同于今天我們吸的霧霾呢?
答案很顯然是否定的。關于霾最早的解釋,在許慎的《說文解字》是這樣說的:“從雨,貍聲。”也就是說,霾最初的含義是跟“雨”有關的。作為一種天氣現象,“霾”在《爾雅·釋天》中被描述為“風而雨土為霾。”此時的霾跟空氣污染的關系不大,有時“霾”甚至可以作為“埋”的通假字來使用,引申為埋沒。作為一種極端天氣,《晉書·天文志中》中對“霾”進行了比較具體、詳盡的描寫:“凡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塵,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時,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可見,我們現在理解上的沙塵暴在古代也是“霾”的一種解釋。此后的一些正史記錄中基本上都有關于“霾”這種特殊天氣的詳細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