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的歷史記載中,“霾”多指空氣中懸浮大量的塵沙等微粒而形成的渾濁現象!缎绿茣·五行志二》中記載唐天復三年二月“雨土,天地昏霾”;《宋史·五行志五》記載宋淳熙五年“四月丁丑,塵霾晝晦,日無光,雨土”;《明武宗實錄》卷22記載明正德二年“癸酉申刻,大風起,黃塵四塞,隨雨土霾。”這些記載無不證明,“霾”在古代記載中與塵土風雨關系密切。
除了塵土還有水汽霧形成的“霾”,這種跟今日我們所見到的霧霾就有幾分相似了。古代很多詩人對霧霾都有詳細的描述,如唐代王镕在《哭趙州和尚二首》中說到“碧落霧霾松嶺月”;明代蔣山卿在《送林以乘赴任江西僉憲》講到“氛霧昏霾久”。但是這種天氣現象,可以理解為在降雨過程中彌漫的水汽霧與霾的混合體。由于古代的認知限制,區別霧和霾很難實現,因此有時容易將“霾”與“霧”弄混。
雖然塵土對人體并無益處,但是相對于今天霧霾的成分來說,危害顯然小了許多。今天的霧霾有因為工業化的發展產生的工業廢氣成分,或者其他復雜的原因,與古代的霧霾差別肯定是巨大的。
很多人覺得,古代人的醫療技術不發達,很有可能康熙、乾隆的抵抗力低下所以健康情況容易被空氣污染影響。這種想法放在普通百姓身上還勉強能接受,放在以天下養的皇帝身上,是不是太可笑了?
對于康熙的死因眾說紛紜,在《清圣祖實錄》中只是短短記載了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上不豫。自南苑回駐暢春園”僅僅幾天后便“上崩于寢宮”!队缿椾洝分,也記載了康熙在十一月初七從南苑回到暢春園,次日有病。他還傳旨說:“偶感風寒。本日即透汗。自初十至十五日靜養齋戒,一應奏章,不必啟奏。”從抱恙到駕崩僅僅六天的時間,加上康熙之前僅說了自己是“偶感風寒”,于是后人便將“康熙之死”按在了四爺雍正的身上,認為是他毒死了康熙。當然筆者看來這種可能性不是說沒有但并不絕對,雖然康熙帝得的風寒只是小病,但是當時他剛剛從南苑打獵回來,晚年眾皇子爭奪皇位搞得老皇帝心情郁悶,歲數也大了,正常死亡的可能性并非沒有。然而這從另一方面證實,即便是已經年近七十,康熙皇帝仍然會去南苑狩獵,并且從始至終沒有提到那幾天的天氣如何。
如果覺得康熙一個人的例子不夠,不如我們再來看看乾隆是如何養生的。眾所周知,乾隆可謂是長壽皇帝,80多歲的高齡就是放在今天也算是高壽啊,網絡上和朋友圈到處都充斥著乾隆的養生秘訣。對于乾隆之死,太醫院的脈案上記載并不詳細,只有短短一句話:“涂景云、沙惟一、錢景請得太上皇圣脈散大,原系年老氣虛,屢進參蓮飲無效。”簡單說就是老死的。但是對于平常乾隆的進補,我們查閱脈案卻可以作為佐證:
乾隆四十一年二月十九日起,至八月十四日,合上用八珍糕四次,用過二等人參八錢。
五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起,至五十三年十二月初三日,合上用八珍糕九次,用過四等。
乾隆五十三年二月初八日起,至十月十八日,合上用溫中理氣丸四料,用過四等人參四兩。
乾隆平常進補的這些東西無不是養脾胃、防邪氣的好藥。加上乾隆注重保養,喜好人參,所以說,乾隆的體質不知道要比現如今的所謂“養生專家”好到哪里去。
綜上所述,古代沒有工業污染的霧霾,是否能殺死經常鍛煉身體、進補滋養,甚至建造園林來改善環境的皇帝,實在是值得商榷啊!如果霧霾真是康熙、乾隆的死因,那么沒有補品、沒有園林的老百姓還活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