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王東遷與當時的東遷潮有關。
前面講過,幽王繼位之初,即發生了川竭山崩的天災,在當時的天命觀念下,這便是“天不吊周”。因而,包括周的貴族在內,人們想想方設法逃避這場大災難。這個時候,以鄭國的東遷最為典型。
本來,鄭國是在現在的陜西華縣一帶,這里是屬于周王畿之內。鄭國的開國之君是周桓王之弟,時任周司徒的鄭桓公。這是一個深得民心的重臣,連他都因為“王室多故”,而心生逃避之念。
史載,他向太史伯陽父請教“其何所可以逃死”,伯陽父指點他設法逃往中原的濟、洛、河、穎一帶,這一帶就是虢國和鄶國轄地。于是鄭桓公便聽從伯陽父的指點,“乃東寄孥與賄,虢、鄶受之,十邑皆有寄地”!秶Z·鄭語》和《史記》都記載有這件事。
不過,鄭桓公的東遷逃命并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鄭國的百姓,因而,兩年后,發生了犬戎之禍,鄭桓公與幽王一同在驪山被犬戎所殺,而他國內的百姓卻躲過了戰亂。
鄭國東遷后,在現在的河南新鄭建都,當時的新鄭可謂是一塊新的土地,有待開發!蹲髠鳌氛压辏崌蠓蜃赢a回憶說:“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殺此地,斬之蓬蒿藜藿,而共處之。”可見其開發之艱難。
除鄭國以外,楊寬先生還通過對周原考古發現的窖藏特點的研究,指出,這些窖藏都是原先居住在周原的大小貴族為了臨時避難而埋藏的。與鄭桓公類似的是另一個周卿士皇父,這是一個為非作惡的大臣,他為了把搜括來的財賄保護好,也在中原地區建立新的城市,《詩經·十月之交》一詩就諷刺了他的做法?梢姡诋敃r的情勢下,周貴族的大量東遷,勢必帶動平民百姓的東遷,東遷成了當時的一個大趨勢。
楊寬先生說得好,周貴族與平民的東遷,一方面加劇了周王室的崩潰,另一方面也催動了中原的開發。平王東遷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進行的。
說到底,平王東遷還是申侯等貴族為了能夠進一步控制天子而采取的積極措施。他們并沒有去思考復國,更多的是想著自己的利益。
平王東遷對諸如鄭武公在內的幾個熱心諸侯無疑帶來了不少好處。鄭國早就遷到了中原,讓天子隨之東遷,有利于控制天子;秦穆公本就是幽王之世內亂的最大受益者,東遷后,王室丟下的土地,后來都成了秦國的屬地,故穆公何樂不為?晉衛等國同樣出于這種心態,而積極派兵保護。
自王室東遷之后,即公元前770年至前707年長達六十多年的時間里,周王室就主要依靠晉、鄭兩國的支持和保護!蹲髠鳌匪f“我周之東遷,晉鄭是依”,其實質應該反過來說,是“王室是依”。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為什么平王東遷之后,王室會衰落得那么快呢?其中有一個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另一部分諸侯對幽王之死和平王的即位與東遷心有懷疑,甚至不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幽王罪不當死,平王繼位不正,周平王的合法性甚至都受到諸侯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