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吾去愛 > 歷史 >

清朝為什么會滅亡?朝廷無能財庫虧空

革命是無法告別的

來源:小編整理2024-02-29 12:34作者:chenliang

從比較嚴格的意義上說,清廷退位后并沒有丟掉江山。經過1911年的辛亥革命,清廷只是退出了“大中國”的政治舞臺,皇帝還是那個皇帝,國名還是那個國名,只是“大清國”變成了“小清國”。原先一個龐大的帝國,其領土只剩下紫禁城那個大宅子。

假如不是溥儀后來遇人不淑,違背清廷與民國的契約試圖復辟。假如小朝廷能有一兩個真正的能臣、忠臣幫襯著把握航向,“小清國”即便到了今天,即便經歷過幾次“大中國”的天翻地覆,或許依然能夠存在,那將給今日中國一種什么樣的觀感呢?反觀清廷最后十幾年二十幾年的歷史,其實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所謂“一著不慎,全盤皆輸”——清廷終結的最關鍵原因,不是腐敗、內斗,不是敵人太過強大,主要是因為自己沒有把握好機會,幾次在關鍵時刻看對了病,用錯了藥。有時,藥也是對的,只是遲了,錯過了治療時機。

清朝為什么會滅亡

革命是無法告別的

要說清末政治改革的起源,不能不說到孫中山的排滿革命,假如沒有它從外面一再推動,即便經過甲午戰爭的打擊,經過戊戌維新的失敗,經過義和團運動的摧殘,清廷或許依然很難主動進行政治變革。從統治者的立場看,任何政治統治者都是“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落淚”。在清廷政治終結前至少70年的時候,敏感的龔自珍就真誠期待清廷“自改革”。那時西方勢力還沒有對中國形成巨大壓力,中國如果就此進行改革,或許能夠比較坦然地步入近代化的快車道。

當然,歷史無法假設。中國在經歷了鴉片戰爭之后又沉默了20年,統治者以僥幸之心期待以不變應萬變,期待照舊統治下去。

清朝為什么會滅亡

無奈20 年的沉默沒有等來和平與安寧,等來的卻是列強急需大規模開拓中國市場,國內民眾也因種種原因不愿照舊被統治下去,洪秀全的太平軍其實就是對天下不太平的暴力抗爭。也正是出于對這些暴力抗爭進行鎮壓的需要,清廷終于在1860 年代開始了向西方學習的歷程。但是,作為入主中原的一個周邊族群,清廷要學習西方,面臨的反對力量真是太大了,最初階段只能一再向那些反對力量進行解釋,強調學習西方只是學習中國現在所缺乏的科學技術,這些都是“末”, 都是“用”,并不涉及中國政治統治的“本”和“體”。最初階段的這些解釋或許是有意義的,但到了1880、1890 年代,清廷繼續堅持“中體西用”的立場可能就走向反動了,此時這個口號不再是學習西方,而是反對西方的思想和制度對中國的影響。

“中體西用”造成了畸形繁榮,如果從經濟回升、軍力增長這些方面來說,中國到了1894年的時候,也許真的重現了大清王朝的輝煌記憶。然而這種輝煌其實是一個巨大的泡沫,一場尚未正式開打的局部戰爭就可將這個泡沫徹底戳穿。

甲午戰后,對于中國的發展,知識人、思想界及政界有著相當的分歧,官方和靠近官方的輿論比較傾向于改良,傾向于向剛剛打敗自己的日本人學習變法進行維新,于是有了此后數年的維新運動。但此時還有一個非主流甚至可以說是非常邊緣化的想法,這就是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即堅決排滿革命。

必須承認,孫中山的這個認識是不得了的,是近代史上的先知先覺。這對于清廷的政治改革來說,始終是一個外部壓力。用戴鴻慈1905 年當面告訴慈禧皇太后和光緒帝的話說:如果不實行君主立憲,不進行政治改革,大清國就會被別人把命革掉。與其讓別人革命,不如自改革,君主立憲的一個最大好處,就是可以消弭革命,使愛新覺羅萬世一系,使大清王朝皇位永固。

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切期待中國不要發生暴力革命的想法都是一廂情愿的善良。政治上的正確選擇是:要想阻止暴力革命的發生,就必須有一個適度的外部壓力促使統治者去主動變革,以變革反制革命;而不是告別革命,讓改良獨占鰲頭——果如此,改良失去動力,不會成功。歷史從來如此。

名人資料

更多
久久成人综合网,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91久久精品一区,国产深夜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