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于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變”,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促成了國共的第二次合作?谷諔馉巹倮,內戰爆發,歷史的天平開始朝共產黨傾斜。“西安事變”促成了這次轉折,至今,它仍是國民黨人心中無法抹平的傷痛。
隨著相關檔案的陸續公開,中國大陸學界對“西安事變”的研究也有了很多新的進展。我們需要從新的視角來審視這段歷史。大陸近代史學者楊奎松教授接受了本報特約記者采訪。他14年前寫作的《西安事變新探》被國內外學界認為是該領域的扛鼎之作。
張學良想聯合蘇聯
時代周報:蘇聯在西安事變中是一個什么樣的角色?發動之前蘇聯介入了嗎?
楊奎松:沒有。蘇聯對張學良不信任,因為1927年在北京抄蘇聯大使館,殺李大釗,是張學良的父親干的。1929年在東北抄蘇聯領事館,收中東鐵路,是張學良干的。而且,在中國當時的情況下,蘇聯重視的是誰能夠領導中國抗日,這只能是蔣介石,靠張學良的部隊是絕對不行的。因此他們堅持共產黨要跟蔣介石去談判。
時代周報:張學良想加入共產黨未獲批準,主要也是蘇聯的一個決定。
蔣介石與張學良
楊奎松:那當然了。
時代周報:張學良為什么發起西安事變?除了不想內戰,想抗日外,有沒有其他原因?
楊奎松:主要是跟中共中央的關系問題。在他發動事變前的1936年11月,中共接受蘇聯援助的武器裝備的寧夏戰役剛剛失利,損失很大,處在非常危險的狀態。當時紅軍三個方面軍已會合在甘肅北部,但國民黨中央軍也圍追堵截過來,把紅軍逼到很小的一塊地方,已無法繼續生存了,中共中央只好決定重新再來一次長征,突破包圍圈后想辦法進山西、河南、陜西,經過一年左右再轉回來。張學良跟中共中央已經密謀合作了很長時間,想要通過中共聯合蘇聯。如果中共走了,張學良的這個計劃也就徹底泡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