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謠唱道:“敵后武工隊隊員,個個都不簡單。”
武工隊,全稱“武裝工作隊”,因其活動區域主要在敵后,又稱“敵后武工隊”。他們終日在敵人的眼皮底下與其周旋,或突襲敵據點,或收集情報,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隊的作戰行動,譜寫了抗戰史上的一個傳奇。
1942年9月11日,中共晉察冀分局和晉察冀軍區在河北平山縣寨北村召開邊區黨政軍高級干部會議,正式確定了“以武裝斗爭為核心,配合各種斗爭,向敵后展開全面攻勢,變游擊區為根據地,敵占區為游擊區,敵進我進,向敵后之敵后伸展”的方針,這一方針得到了黨中央的肯定。
晉察冀根據地主力部隊派出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兵力,組成大批武工隊,向日軍占領區腹地挺進。不久,武工隊這一組織形式被普遍推廣于其他抗日根據地。
從山區到平原,破壞鐵路,割電線,平毀封鎖溝,消滅日偽零散人員,武工隊神出鬼沒顯身手。有時候公路上出現娶親的花轎,專門在狹窄處與敵相遇。敵人正欲盤問,在轎里殺出個彪形大漢,和轎夫、吹鼓手一起讓敵人飽嘗一頓子彈、手榴彈。諸如此類的戰斗場景在各地不斷發生,攪得敵人焦頭爛額,惶恐不安。
武工隊還時常在夜間深入敵占區,或張貼宣傳品,宣傳勝利,揭露日偽暴行,或動員抗糧抗捐,建立秘密民兵組織。
抗日戰爭時期,戰斗在敵人心臟的“敵后武工隊”,采取各種方法消滅敵人,特別是在偽化白區,瓦解、說服和動員偽軍起義發揮了重要作用,被稱為打擊日寇的“懷中利劍,袖中匕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