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遼兵多次侵擾我邊境,若我用二十匹絹的價格收購一名遼兵的腦袋,遼國精兵也就十萬人。只要花費我二百萬匹絹,就可以將他們悉數消滅。而汴梁所處,自古為四戰之地,一代縱橫家張儀就說:“魏之地勢,固戰場也。”周圍沒有山嶺險阻,建都于此,即是置身于遼國的兵鋒之下。
為了解決遼國騎兵對北宋都城汴梁的威脅,趙匡胤曾毅然決然地提出:“吾欲西遷,據山河之勝,以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打算先遷都洛陽,可能的話,再遷都長安。洛陽位居“天下之中”,“東壓江淮,西挾關隴,北通幽燕,南系荊襄”, 四面群山環繞、雄關林立,臨洛水,負邙山,望伊闕,據成皋,控崤函,有“八關都邑”、“山河拱戴,形勢甲于天下”之稱。秦以后宋以前有東漢、曹魏、西晉等王朝建都于此,為“九朝古都”。可是,這一提議,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
起居郎李符給出的理由是,洛陽窮,太窮了,經濟凋敝。而且,飽經戰火,建筑遭到嚴重破壞,不適合皇家居住。所謂窮、破爛,都是偷懶鬼的借口,不能成之為理由。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的另一番話,卻不能不引起趙匡胤的沉思。李懷忠認為,汴梁已得運河漕運之利,京師地位根基已固,不能動搖,如執意要遷都,百害無一利。
的確,自后梁建都汴梁以降,幾代統治者都不斷開挖運河,以通漕運。趙匡胤本人建立大宋王朝后,從建隆二年(公元961年)開始,就著手在汴梁周圍開展大規模水利建設,挖蔡河以達許鎮,又從新鄭引閔水與蔡河匯合而經陳州、穎州直達壽春。更在汴梁城北開挖五丈河和金水河。時至開寶年間,以汴梁為中心的運河體系已經構建完善,江南的米粟由長江入淮灑,經汴水入京師;陜西的米粟從三門峽轉入黃河,入汴水達京師;陜蔡的米粟則由惠民河轉蔡河,入汴水達京師;京東的米粟由齊魯地區入五丈河達京師。
一句話,交通發達,糧運便利,建都在汴梁,可取天下米粟以養京師。這是建都洛陽或長安所不可比擬的。但,這既是汴梁作為京師的優點,同時也是它的缺點。趙匡胤覺得,既然汴梁城中所需物資全仰給于水路,一旦水路被截,京師被圍,后果將不堪設想?墒牵w光義卻在此時提出了強烈的反對。他引用了《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的一句話作為反駁,說:“在德不在險。”當年,吳起與魏武侯討論,對國家安全而言,地理因素和政治因素到底哪一方面更重要,吳起就認為,決定國家興衰的根本因素是政治因素,上古時代三苗氏德義不修、夏桀修政不仁、殷紂修政不德,雖有險固的河山,也不能挽救其覆亡的命運,所以說安邦治國“在德不在險”。應該說,吳起的看法是正確的。的確,再堅固的堡壘,也會有被攻破的缺口,而這缺口,往往出現在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