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有了險固的河山,再加以不斷提升國家的政治修為,以德治國,才能長治久安,國運興隆。去掉地理因素上的影響只一味強調政治修為,就好像銀行不設防護措施,只寄希望于以自己的品德去征服別人,用嘴巴去說服劫匪放棄偷盜和搶劫,則國家和人民的安全根本得不到保證。要提高國家安全系數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斷投入雄厚的兵力。
為此,都城汴梁一帶常駐軍有數十萬,城內外連營設衛,以代替山河之險。為了養活云集于京師的龐大軍隊,汴梁對運河的依賴性大幅度提高,政府財政負擔沉重,百姓困于徭役,苦不堪言。在趙光義的反對下,遷都計劃卻由此擱淺。趙匡胤不無沉痛地說:“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趙匡胤的預見是準確的。不遷都,京師的生存就全倚仗于運河漕運的供養,運河的開挖和維護就會成為國家頭等大事,而無休無止的開挖和清淤就使百姓疲于奔命。
原本,長江下游經濟發達,但因為其水路與京師暢通,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京師的糧食和物資主要來源地,負擔日見沉重,經濟發展受到了嚴重影響。這樣,當集天下之財于京師之時,京師雖然繁華,地方卻更加困厄。
以后的發展,正如趙匡胤所預言一樣,百年未到,國力盡耗,長江下游地區經濟發展近乎停滯,龐大的軍費常常透支國家財政,財政上的“積貧”和軍事上的“積弱”終于積重難返。這里,有一個問題,讓人困惑。自古以來,統治者選擇都城的考慮因素無非是軍事、經濟、地理位置這三方面:軍事上,要求統治者位居都城而內制諸侯外御強敵;經濟上,要求都城地處繁華,經濟發達,給養自足,不能全盤倚仗于遠處輸運;地理位置上,要求都城有發達的水陸交通線。趙匡胤和李懷忠等人在論證遷都的可行性上,都緊緊圍繞這三方面因素展開?哨w光義倒好,沒頭沒腦地拋了個書袋子,讓人覺得其既迂腐,又刻板,不懂得為他們趙家天下分憂。
可偏偏他這個書袋子趙匡胤還不好反駁,你要反駁,你就成了不肯“修德”的人,跟三苗氏、夏桀、殷紂這些人是同一類人物,應該遭受萬民的唾罵。趙光義的反對,本也在趙匡胤的意料之中,但,他萬萬沒料到,竟然會有這么多人站在弟弟的一邊,跟著弟弟一起反對自己。趙匡胤沉默了。西巡洛陽期間,趙匡胤在父親陵前悲嘆說:“此生不得再朝于此矣!”說完,取來弓箭,向西北盡力一射,遙指箭落之處,對左右說道:“此處就是我長眠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