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的三大支柱:南有戚繼光,北有李成梁,中央坐鎮張居正,被稱作是明帝國的鐵三角。今天,我們來說說這位功過爭議最大的北角星李成梁。
李成梁,字汝契,號銀城,有考證說其祖籍本為隴西,祖上于唐末為避戰亂舉族遷入朝鮮。爺爺李英于嘉靖年間歸附明朝,任職鐵嶺衛指揮僉事。明朝武官實行世襲制,李成梁少年便“英毅驍健,有大將才”(《明史·李成梁傳》),本應繼承指揮僉事份的職位,可是到他這一代,家境貧寒,竟然籌集不到去北京承襲官職的路費,以至到了四十歲,還只是一個普通的“諸生”!
就在李成梁幾乎要對前途產生絕望的時候,他遇到了命中貴人。遼東巡撫御史很賞識他的才略,對他的處境非常同情,慷慨解囊,資助他進京,這樣,他獲得了祖輩傳下來的職位。
這一年是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李成梁正式走上了歷史的大舞臺。
而在嘉靖中葉,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孫,達延汗(又稱大元可汗)巴圖蒙克“賢智卓越”(《李朝實錄》卷一七五),控弦達十萬騎,建左右兩翼六個萬戶,分別為:察哈爾萬戶、兀良哈萬戶、喀爾喀萬戶、鄂爾多斯萬戶、土默特萬戶和永謝布(哈喇慎、阿蘇特)萬戶。
不久,察哈爾舉部東遷,駐牧于薊、遼地域(大體相當于現在的遼寧、內蒙古東部和河北北部地區),“時窺塞下”,從此與明朝開展了曠日持久的激烈地廝殺。
可以說,變患頻起的北方給李成梁提供了展現戰略武功的機會。
李成梁以一名低級軍官的身份,經常“親自搏戰”,沖鋒在前,在刀劍拼殺里,在鮮血迸濺中,在無數死人堆里殺出一條血路,冒死前進,贏得一場又一場戰功,換來了官職的不斷升遷,很快就升任為遼東險山參將。
隆慶元年(1567年),又升為副總兵,協守遼陽。
隆慶四年(1570年),遼東(指遼河以東地區,今遼寧省的東部和南部)韃靼辛愛部入侵,遼東總兵王治道戰死,李成梁受任于危難之際,領總兵官,署理都督僉事。這個職位,自隆慶四年(1570年)至萬歷十九年(1591年)一共做了二十二年,后因御史彈劾而解任。
長長的二十二年里,李成梁幾乎是無日不戰,年年殺敵無數。在萬歷十六年(1588年)之前,李成梁“師出必捷,威振絕域”(《明史·李成梁傳》),戰功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看萬歷44年進士、天啟初年兵部職方員外郎,安徽桐城人方孔照所作的《全邊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