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棣起兵的過程中,一些太監與和尚都出過大力,立下大功,譬如歷史上有名的鄭和、道衍等人,所以在他心目中,還是覺得太監比較可靠,而且他們身處皇宮,聯系起來也比較方便。就這樣,在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后,明永樂十八年,即1420年,明成祖組建了一個由太監掌控的偵緝諜報機構,由于其地址位于東安門北側,因此被命名為東緝事廠,簡稱東廠。東廠的職能是,“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起初,東廠只負責偵緝、諜報、抓人,并沒有審訊犯人的權利,抓住的嫌疑犯仍要交給錦衣衛北鎮撫司審理,但到了明末,東廠也建立起自己的監獄。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主和廠督,其實,就是東廠的特務頭子。他的地位是僅次于后宮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東廠下設千戶一名,百戶一名,掌班、領班、司房若干,具體負責偵緝諜報工作的是役長和番役。役長相當于特務小隊長,也稱檔頭,番役就是人們俗稱的番子,也是基層普通的偵緝諜報人員。
東廠的偵緝諜報范圍非常廣,朝廷會審大案、錦衣衛北鎮撫司拷問重犯,東廠都要派人聽審;朝廷的各個衙門都有東廠人員坐班,監視官員們的一舉一動;一些重要衙門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種邊報、塘報,東廠都要派人查看;甚至連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鹽的價格,也在東廠的偵察范圍之內。東廠獲得的情報,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相比錦衣衛必須采用奏章的形式進行匯報,要方便快捷的多。因此,可以說,在一定意義上東廠的權利有時大過錦衣衛。
到了明朝中晚期,東廠的偵緝范圍甚至擴大到了全國,連遠州僻壤,也出現了“鮮衣怒馬作京師語者”。因為東廠的偵緝諜報人員每天在全國各地活動,并非完全為朝廷辦事,更多的則是為自己謀私利。他們經常羅織罪名,誣害良民,構陷官員,趁機敲詐勒索,一時搞的全國上下人人自危,官不自保,民不聊生。
然后再說說西廠和內行廠。西廠在明朝歷史上只短期存在過,明憲宗成化年間,先是京城內出現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著又有一個妖道李子龍用旁門左道蠱惑人心,甚至網羅了很多太監,意圖不軌。雖然李子龍和他的黨徒最終被錦衣衛一網打盡,但憲宗朱見深由此深感偵緝諜報力量的不足。于是他讓身邊一個名叫汪直的小太監前往宮外打探消息,做諜報工作。這汪直生性機靈,也很能干。他抓住了這個難得的機會,四處捕風捉影,八方打探消息,最后把搜羅了的所謂 “秘密消息”報告給了憲宗。憲宗認為這些消息很有價值,對汪直的諜報工作也十分滿意,吩咐要他繼續做下去。
沒想到幾個月后,也就是明成化十三年,即1477年憲宗成立了一個新的內廷諜報機構西緝事廠,簡稱西廠。其首領便是汪直。西廠總部設在靈濟宮前,在憲宗的親自過問下,短短幾個月內,西廠人員極度擴充,其權力和勢力甚至超過了東廠。
西廠成立,本來只是為了替憲宗皇帝打探消息,做諜報工作,但是汪直為了嶄露頭角,便拼命的虛構大案、要案,其辦案數量之多、速度之快、牽扯人員之多都遠遠超過了東廠和錦衣衛。西廠在全國布下偵緝諜報網,主要打擊對象是朝中大臣和地方官員。一旦懷疑某個朝中大臣,某個地方官員,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經由皇帝同意,之后當然就是嚴刑逼供,爭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對于一般百姓來說,更是膽戰心驚,其言行只要稍有不甚,就會被西廠以妖言惑眾之罪從重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