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督投降后被押日本
在青島話中,有個有趣的俗語,叫做“德國打德國”,意思就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自相矛盾”,這個俗語就來自于德軍在日德戰爭中的最后表現,為了不讓日軍獲得重武器,德軍最后自炸大炮,自毀戰艦。老青島人不理解,才有了這句“德國打德國”。
從11月5日,德軍就開始自行炸毀炮臺。中央堡壘被突破后,德軍加緊破壞。11月7日清晨,德軍自爆了受到日軍圍攻的俾斯麥山炮臺。戰至19時30分,其余炮臺也均落入日軍之手。德國總督邁爾瓦德克見大勢已去,命令余部炸毀防御設施,在觀象山掛起白旗。至此,青島戰役結束。
11月14日,日軍以勝利者的姿態發表占領青島宣言。當日,包括德國總督、要塞司令官邁爾瓦德克在內的首批高級戰俘,自沙子口登船,被押往日本的福岡戰俘營。這名德國總督在日本的生活并不舒服,當時日本的報紙曾有過一篇通訊,日本記者描述了一個細節,邁爾瓦德克想要遞一封家書,但是受到戰俘收容所辦公室鈴木陸軍少將的冷落,居然流下了委屈的淚水。日本記者顯然對此沒有半分同情,作為戰勝者,他評價道:可是他為什么不想一下,此時的他作為一名戰敗的軍人剛剛成為戰俘,回想到自己在青島殖民地時代的那種“優越感”,(畢竟)與今日階下囚的處境差之千里。
關于日德戰爭的雙方損失情況,記載各有不同。綜合來看,這次戰役德軍失蹤傷亡總數493人(陣亡199人),加上大約3600人的戰俘。日軍蒙受了傷亡總數1900人(陣亡415人)的損失,其中,海軍損失了巡洋艦“高千穗”號,驅逐艦白妙號,一艘魚雷艇和兩艘小型掃雷艇。英國的失蹤傷亡總數為陸軍74人,海軍9人(其中陸軍13人,海軍3人陣亡)。
對于德國戰敗原因,青島文史專家衣琳分析說是因為德國士兵太少,“以浮山戰場為例,87個德國人,500個日本人,軍事理論上,日德攻守雙方比例為3:1時,戰爭能持平。但這次戰爭兵員差距太大了,怎么能守。”
日德青島之戰改變了東亞的國際關系格局。青島失守后,德國人丟掉了他們在亞洲大陸上最后的殖民地,也失去了德國在歐洲以外的最后一個戰略據點。而日本獨占青島后,一方面開始大量投資工業和紡織業,進行經濟掠奪;另一方面也進一步刺激了日本稱霸東亞的野心,為其成為二戰策源地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