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烈武皇后
皇太極為什么不殺多爾袞 是不是阿巴亥的關系
基本資料
烏拉那拉·阿巴亥(1590年—1626年),即孝烈武皇后,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太妃,有“滿洲第二美女”稱號。其父為烏拉部滿泰貝勒。阿巴亥嫁給努爾哈赤時年僅12歲,在孝慈高皇后逝后,被立為大妃。這位來自烏拉部的稚嫩公主,既要博得汗夫的歡心,又要周旋于努爾哈赤眾多的妻妾之間,難度是夠大的了。然而,阿巴亥是一位非同一般的少女,不僅儀態萬方、楚楚動人,而且天性穎悟、禮數周到,言談笑語之間,無不令人心悅誠服。43歲的努爾哈赤對這位善解人意的妃子,愛如掌上明珠。兩年后,努爾哈赤便將幼小而聰明的阿巴亥立為大妃,獨占眾妃之首。
人物生平
第一次 被和親——政治交易的籌碼
萬歷二十一年(1593),葉赫、烏喇等九部聯合進攻建州,結果被努爾哈赤打得大敗。烏喇部的首領布占泰被俘,三年后才被釋放。布占泰嘗到了努爾哈赤的厲害,不敢再與建州作對。萬歷二十九年(1601)十一月,努爾哈赤毫不費力地滅了哈達部。哈達部的滅亡,使布占泰心驚肉跳。他深知努爾哈赤雄心勃勃,早有吞并各部的野心,為保住烏喇,布占泰決定把兄長滿泰(此時已死)的女兒阿巴亥嫁給努爾哈赤為妻。萬歷二十九年(1601)十一月,布占泰親自送阿巴亥到建州,與努爾哈赤成婚。當時努爾哈赤已43歲,而阿巴亥還只是個剛剛11歲的孩子。據說幼小的阿巴亥不僅豐姿貌美,而且頗有機變,這個不得而知,至少放在現在,她連小學都還沒畢業。但是對于當時四十好幾的努爾哈赤來說,阿巴亥至少是可愛的。僅僅兩年后,13歲的阿巴亥就被努爾哈赤冊為大福晉。作為一個既無資歷又無子女的少女來說,這份殊榮除了努爾哈赤對于和烏拉關系的考量,更多的還是由于對她的寵愛。
第二次 被休棄——宮廷內斗的受害者
萬歷三十三年(1605)七月十五日,阿巴亥為努爾哈赤生下了第十二子阿濟格,萬歷四十年(1612)十月二十五日,阿巴亥生下了第二十四子多爾袞,萬歷四十二年(1614)二月二十四日,阿巴亥又生下了第二十五子多鐸。在這個階段,布占泰終于為了葉赫老女和努爾哈赤作反了臉,拿箭射了自己正懷著孕的媳婦(和碩公主愛新覺羅·穆庫什),于是努爾哈赤滅了烏拉部。阿巴亥母子面臨著失寵的境遇,但是努爾哈赤對阿巴亥深情不減。阿巴亥始終穩坐大福晉的寶座,她所生的三個兒子,努爾哈赤皆愛若珍寶,將作為后金根本的八旗軍隊中的三旗交給他們分別掌管。
有一次在晚宴時,努爾哈赤望著年輕美麗的阿巴亥,想著自己逐漸老去,考慮自己百年之后將她托付何人。后金有收繼婚習俗,故努爾哈赤考慮在身后由大貝勒即二子代善繼娶阿巴亥的打算。代善也知道父親的這一想法,而阿巴亥也希望在努爾哈赤故去后在后金政權中尋找靠山。而后,隨著努爾哈赤小福晉德因澤的告發,在天命五年引發大妃事件:
先告發說大福晉送食物給代善和四貝勒皇太極吃,皇太極接受而未食但代善接受而食之;又告發說大福晉經常深夜出宮到代善家去;還告發說舉行聚會時,大福晉精心打扮和代善眉來眼去。努爾哈赤派人調查屬實,但由于家丑不可外揚,即以私藏金銀的罪名而將阿巴亥“離棄”。后世有人認為,德因澤告發是受到皇太極的指使,以達到排擠代善,打擊烏喇那拉氏的目的。
總之,阿巴亥帶著兒子過了一年多被休棄的日子,住在小木屋里自己煮飯吃。
第三次 被殉葬——后金利益集團權力重新整合劃分的殉葬品
遭懲處被休棄,對阿巴亥而言是一個重大打擊,但還不是致命的,因為努爾哈赤對她的感情和牽掛仍在。正當所有的人都認為阿巴亥再無出頭之日的時候,努爾哈赤卻在一年后做出了特殊的決定,再一次對她恢復了寵愛,又被復立了她的大妃之位。
第四次 死后被廢——皇權私怨帶來的身后災難
多爾袞對皇太極的做法,看在眼里,恨在心上,但他城府很深,善于韜光養晦。他深知,若此時為母親鳴不平,不僅毫無用處,反而還會斷送自己。十幾年后,當多爾袞當上了權傾朝野的皇父攝政王時,終于有了為母親正名的機會了。順治七年(1650)八月,多爾袞利用手中的權力,以順治皇帝的名義,正式追謚阿巴亥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圣武皇后”,將其神牌升祔太廟,與努爾哈赤并列太室,同饗玉筵。
但是好景不長,多爾袞病死,順治很快開始清算自己和多爾袞之間的舊賬。順治八年二月,追論多爾袞之罪,多爾袞、阿巴亥以及多爾袞之妻的所有封典悉被追奪,神牌從太廟中撤出。阿巴亥的骨灰是否從福陵中遷出,尚待考證。雖然在127年后,乾隆帝為多爾袞恢復了名譽,但對其生母阿巴亥卻一字未提。從此,阿巴亥便銷聲匿跡了。阿巴亥第四次成了政治斗爭的犧牲品。
《清史稿·列傳一·后妃》:大妃,那拉氏,烏喇貝勒滿泰女。歲辛丑,歸太祖,年十二。孝慈皇后崩,立為大妃。天命十一年七月,太祖有疾,浴於湯泉。八月,疾大漸,乘舟自太子河還,召大妃出迎,入渾河。庚戌,舟次叆雞堡,上崩。辛亥,大妃殉焉,年三十七。同殉者,二庶妃。妃子三:阿濟格、多爾袞、多鐸。順治初,多爾袞攝政,七年,上謚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圣武皇后,祔太廟。八年,多爾袞得罪,罷謚,出廟。
——這是相對中庸的一段記錄,回避了所有關鍵的細節,卻又沒有失實之處,不愧大清都是皇太極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