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道解圍后,王經感慨道:城里的糧食連十天都維持不了,如果援軍無法及時解圍,那么狄道城將面臨一場屠殺,恐怕整個雍州地區都會不保。魏國這次遭遇慘敗,少帝曹髦于十月、十一月連下三詔安撫,要求地方州郡對于戰死的魏軍將士進行統計,免除家屬一年的賦稅徭役并給予撫恤,被迫投降的也不追究家屬責任。陣亡將士的遺骸散落原野、沉入洮水中的,都要派人打撈、收斂。陳泰、王經兩人不會想到,因為洮水大敗,他們兩人的命運甚至人生歸宿也都因此發生了改變。戰后兩人被免去兵權調回朝廷任職,在五年之后的司馬氏與曹氏的爭權當中,司馬昭派人弒殺了少帝曹髦,王經因為不愿歸順司馬昭而牽連被殺。陳泰的下場也不太好,《三國志·陳泰傳》裴注引《魏氏春秋》記載:陳泰聽聞曹髦被害后,趕來抱著曹髦的尸首嚎啕大哭,以至于口吐鮮血。最后因為過于悲慟,陳泰也于當年去世,兩人都沒有善終。在陳泰、王經調走之后,司馬昭的堂弟司馬望任征西將軍、鄧艾升任為安西將軍,王經雍州刺史的職務也由鄧艾的老部下諸葛緒接任,防御蜀軍的重任則主要落在鄧艾身上。
公元256年春,姜維在駐地鐘題被后主劉禪封為大將軍。姜維整頓兵馬,并與負責漢中防務的鎮西將軍胡濟約定在魏國天水郡境內的上邽會師之后,便率軍進攻祁山。當時祁山有成熟的麥田上千頃,不過因為鄧艾提前有備而未能得手。于是姜維回軍從董亭(今甘肅武山以南)改攻南安,鄧艾又提前據守了險要的武城山(今陜西武山縣西南),姜維與鄧艾爭奪險要依舊沒有成功。此時已經是秋季的八月,根據會師的約定日期,胡濟應該已經抵達上邽。在爭搶武城山失利后,姜維率軍乘夜渡過渭河沿山路向東進入天水郡與胡濟會合,但就在這個關鍵時刻胡濟的部隊卻沒能按時到達。最后,姜維大軍在上邽附近一個叫段谷(山谷名,在今甘肅天水西南)的山谷里中了埋伏,被鄧艾打得大敗,被殺的士兵數以千計,戰死士兵的左耳紛紛被魏軍割下邀功,加之失散以及被俘的士兵,損失也已超過萬人。因這次重挫,之前幾次大勝后隴西被平定的地方也開始騷動不安。
起初,諸葛亮平定南中后挑選南中勁卒連同他們的家屬萬余戶遷到蜀地,組建了一支堪稱王牌的精銳部隊——無當飛軍。王平曾率領這支勁旅前圍祁山后敵張郃,絲毫不落下風。有些民間傳說這次無當飛軍也在段谷覆沒,雖然找不到任何關于飛軍覆沒的記載,但這一次的損失實在太大了。為了平息眾怨,姜維謝罪引咎自責,像當年諸葛丞相街亭失敗后自貶官職一樣請求自貶,后主劉禪下詔降姜維為后將軍,代行大將軍事。
公元257年五月,魏國淮南發生第三次反對司馬氏的叛亂。鎮守壽春的諸葛誕殺死揚州刺史樂綝后收編了他的軍隊。但諸葛誕的做法并不高明,他沒有像毌丘儉那樣率軍討伐司馬昭,而是在壽春囤積了足夠吃一年的糧食閉門自守,還遣子為質入吳希望吳國援助。吳國自然也不會放棄這個機會,遣唐咨等吳國將領率軍數萬前來增援。因為諸葛誕有士兵十多萬人,實力強大,司馬昭帶著少帝曹髦于六月親征,集結了各地士兵共二十六萬人前去平叛。
算上諸葛誕的叛軍,壽春一下子聚集了超過四十萬的魏軍,西邊的蜀漢立刻壓力驟減。雖然上次遭逢慘敗,但由于這次機會實在難得,姜維再次集合了幾萬士兵進攻魏國,這一次沒有出兵隴西,而是率軍進入駱谷,抵達沈嶺(山嶺名,今陜西周至西南)以圖關中。這次擋在姜維面前的,是駐守在長城鎮的魏征西將軍司馬望。長城鎮囤積了大量糧食,但司馬望的士兵卻很少,鄧艾也從隴西趕來增援。任憑姜維怎么挑戰,二人均不出戰,姜維進至芒水(水名,陜西周至東南,向北流入渭水),司馬望、鄧艾也靠著渭水扎營。雙方相持了多半年,直到來年二月諸葛誕的叛亂被剿滅、魏軍主力正在回援,姜維領軍退還。返回后被重新任命為大將軍。
姜維原本就是魏國人出身,因諸葛丞相賞識才有了今天的地位。自他掌軍之后連續五年年年出兵,興師動眾,勞民傷財,還遭遇過一次慘敗,不但自己的左膀右臂張翼、廖化心懷不滿,恩師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不喜姜維外,《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老師、蜀漢儒學大師譙周更是以一篇《仇國論》批評指責姜維。譙周在《仇國論》中指出:“小國要想戰勝大國最根本的辦法就是養民,以前春秋五霸之一的越王勾踐正是采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辦法養民二十年,方才戰勝了強大的吳國。俗話說拉弓射箭與其胡亂發射不能擊中目標又浪費了箭支,不如謹慎發箭。如果不顧國困民疲一味的窮兵黷武,那么國家就會因此敗亡,即使是智者也挽救不了了。”或許是各方反對的聲音實在激烈,又或許是征戰多年確實需要休整了,姜維于芒水退軍后沒有再對魏用兵,在漢中休整了幾年,又去隴西沓中屯田,前后加在一起有四年多的時間。在這幾年中,投降過來的夏侯霸年老病故。
四年多后,也就是公元262年十月,已經六十一歲的姜維又動起了北伐的念頭。這一次,蜀漢資歷最老的將軍,已經年過耄耋的廖化也對姜維爆發了:“‘打仗不知收斂必將自食惡果’,說的就是你姜維!我們每次出兵在軍事規劃上都逃不出敵人的算計,在兵力上又少于敵人。仍然這樣不停的去用兵,怎樣才能生存啊!《詩經》里面講‘沒有發生在我的前面,沒有發生在我的后面,偏偏出現在這個時代讓我趕上了’,說的就是今天的狀況。“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于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面對廖化的不滿,姜維沒有聽從,出兵洮陽(洮陽即洮城,今甘肅臨潭西南),最后在侯和(今甘肅卓泥東北)被鄧艾擊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