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自朱元璋建國后,一場東南沿海持續不斷的苦難,便是倭寇侵擾。大批日本強盜成群結隊來中國搶劫,作惡長達兩個多世紀。說起這累累血債,今人依舊咬牙切齒。當然也有“專家”常來論證,說這其中真正的日本人很少,反而中國人居多。但查對歷史,便知道這種觀點是半瓶子醋。
從有記錄的第一次倭寇入侵事件,即元朝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日本鐮倉幕府統治者久明親王組織船隊,殺到浙江寧波打劫算起,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最后一支大股倭寇團伙,被明將俞大猷戚繼光聯手跨國追殺,在越南萬橋山團滅。有中國海盜攙和的時期,只有嘉靖年間這一小段。絕大多數時間里犯下滔天罪行的,都是貨真價實的日本人。
一:鮮為人知的明初倭患
而除了沿海打成一鍋粥的明中期嘉靖年間,倭寇侵擾加劇的另一個囂張時代,便是大明王朝開國早期。
當時的倭寇們,身份還十分單純,多來自日本的薩摩和鹿八島地區。那是日本素來窮山惡水且強盜多的地方。除了小股的散兵游勇外,當時的倭寇侵華,還有很深的政府背景:許多日本的諸侯大名都組建搶劫隊,瞅準機會就跑到中國撈一票。當時日本內戰加劇,富庶的中國,就被這群強盜一直當提款機。這群人的作惡手段,更是惡名昭著:每年四五月間,乘船從日本出發,沿朝鮮一路南下打劫,暴行更喪盡天良,經常把剛出生的嬰兒泡在滾水里,聽孩子的慘叫聲取樂。抓到孕婦更要活活剖腹,然后打賭孕婦里的孩兒是男是女。種種禽獸不如的行徑,從那年代到二戰時期,世代遺傳七百年。
他們的瘋狂殺虐,更造成了一個影響中國歷史的嚴重后果:通商阿拉伯海海上絲綢之路,被他們攪得動蕩不安。為了防范倭寇,元朝政府開始厲行海禁,發展到明初更嚴苛到極致:貿易機構市舶司一度撤銷,民間貿易完全禁止,沿海從遼東到海南島,共部署五十萬大軍和數千艘戰艦,外加森嚴的堡壘衛所。這條暢通千年的傳統貿易線,一度徹底斷絕。
后人通常把這個嚴重事件,歸結給明太祖朱元璋的閉關鎖國思維。但仔細看看前因后果便知,就是這群畜生鬧的。而比起元朝后期的軟弱不作為,大明王朝對這群畜生的態度十分堅決:打!除了多次遣使赴日,強硬警告日本政府外,更常重兵圍剿竄犯的倭寇。特別是洪武年間,開國名將湯和主持抗倭工作后,戰果立竿見影:幾次組織艦隊,沖到海上去追殺。之后一直到朱元璋過世,明朝共經歷六次大規模倭寇入侵,被明軍成功逮著并痛擊的有五次,漏網的一次,也都是虛晃一下倉皇溜。敢來中國作惡的,絕大多數都沒跑。
而一貫滑頭無恥的日本政府,在大明的強硬下也服軟:幕府將軍足利義滿統一日本時,正是大明永樂皇帝朱棣在位時。面對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足利義滿十分識相,之前他已被明朝建文帝封為“日本國王”,這會又趕緊拜碼頭。趁著朱棣冊封長子朱高熾為太子的大喜日子,熱情洋溢的遣使朝賀,不想卻被朱棣大翻老賬,狠狠臭罵一頓:你們的倭寇常年騷擾我們沿海,管不管你看著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