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負盛名的劉江,到任后就出人意料,除了整頓軍備,加強防御外。滅倭的思路,也和大家截然不同:別的地方的守將,要么修堡壘要么造戰船,倭寇來了就狠打,打跑了就完事。但劉江卻認定,對這群畜生,打跑是不夠的,打死才算完。怎么打死?那要精心設一個套,徹底把他引進來滅掉。他選的這個“套”,便是望海堝。望海堝,位于遼東金線島西北,洪武初年的時候,遼東名將耿忠曾在此地設立堡壘。但歷經歲月遷延,此時早已荒廢。
名將的眼光,都是一樣的火眼金睛,劉江也發現了這個小堡壘的價值:這里距離金州只有七十里,是倭寇來去的必經之路。只要把關口扎牢,倭寇就跑不掉。于是劉江火速行動,堡壘的外表沒動,還是破敗模樣,內里卻徹底翻修,還設置了烽火臺,周邊也增加了水師力量,更在海上遍布了偵查船,這個小堡壘,將變成倭寇的墳場。
永樂十七年六月,倭寇終于來了:兩千倭寇乘坐大小戰船三十余艘,殺氣騰騰奔望海堝而來。這是永樂年間一次規?涨暗拇笠幠H肭,登岸的倭寇不但人數眾多,還裝備有精良武士刀和火器。顯然是經過精心準備,要在遼東狠撈一票。
但劉江的準備,卻是更充分,早早就收到了消息,也提前部署了伏兵。倭寇陸續登岸,都指揮徐剛帶領埋伏在望海堝山下的伏兵,甚至已經可以清楚聽到這幫人哇啦哇啦的鳥語,看到他們丑陋而興奮的模樣,熏天的氣焰,彌漫在伏擊戰士們眼前。
而一道嚴格的命令,也在潛伏的戰士中悄然傳達:見到戰旗升起才能起身,聽到炮聲才能出擊。一旦戰斗打響,不用命者軍法從事。
在憋住了沸騰的怒火,經過了幾乎漫長的等待后,隨著百戶江隆率領的“壯士”(特種部隊)順利繞到了倭寇背后,斷掉了他們退路。期待中的信炮聲,終于轟鳴的響起,隆隆炮聲中,戰士們看到了望海堝山頭上一個挺立的身影:劉江披頭散發,手持獵獵戰旗,迅猛的揮舞中,發出一聲虎吼般的軍令:殺!戰士們壓抑已久的怒火,如火山一般噴發了。四下的伏兵大起,將猝不及防的倭寇團團圍住。明軍復仇的攻擊打響了,所有的戰士,都不折不扣的執行著劉江的死命令:浴血奮戰,有進無退。
明軍兩翼并進,火器弓弩并用,與倭寇展開了殊死的搏殺。而這股倭寇也顯然是狠角色,遭受到突然打擊竟也不亂,還能平穩的結陣,選擇明軍的薄弱環節突圍。但未曾想明軍的戰斗意志更強硬,求生心切的倭寇一次次決死沖鋒,又一次次被兇悍的明軍狠狠打回來。血腥的戰斗持續了整整一夜,這群殺人如麻的禽獸,終于瀕臨崩潰了。他們倉皇逃進了一處空堡內,企圖依托險要地勢,繼續負隅頑抗。
而明軍的戰士們,這時更殺紅了眼。眼看倭寇縮進堡里,士兵們非但不退,反而各個請命,嗷嗷叫著要往里沖。但先前豪氣千云的劉江,這會卻出人意料的淡定,反而下了個奇怪的命令:明軍從西邊扯開一個小口子,放這群倭寇逃命。等到慌不擇路的倭寇倉皇逃出來時,才發現又上了劉江的當。明軍緊跟著咬上來,又是一頓痛打,只有小部分倭寇順利跑到了海上。戰后明軍全力搜殺,前后共剁下一千多顆倭寇腦袋,外加一百三十個俘虜。
而那些僥幸逃到海上的倭寇,還沒來得及喘口氣,接著又撞上了死對頭:這是江隆率領的“壯士”,也就是埋伏已久的特種部隊,早等了半天憋足了勁,又是一頓痛打。號稱強硬的倭寇徹底慫了,慌不迭的求饒,全數被活捉。至此,兩千名兇殘的倭寇,除了斬掉就是活捉,一個都沒跑掉。這是明朝開國以后,抗倭戰爭中第一次大捷。立了大功的劉江,也得到了爵位封賞,被封為廣寧伯,并恢復了原先的名字“劉榮”。永樂十八年,這位戰功卓著的老將與世長辭,賜謚號為“忠武”,以表彰他不朽的戰功。
而這場看似規模不大,過程十分酣暢的勝利,對于整個十五世紀的中國沿海安全,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的日本政府,早在永樂十六年再度派使者進京謝罪,而后的好些年,也大力捕殺倭寇。而懾于明軍這次輝煌的勝利,此后多年,倭寇的侵擾大少。照著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里的話說,就是“至是,為江所挫,斂跡不敢為大寇”。這群兇惡的禽獸,再次大規模卷土重來,要等到一百年后的嘉靖年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