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魚
食人魚(英文:Piranha,讀音:英語發音:/p??rɑ?n(j)?/或英語發音:/p??r?n(j)?/; 葡萄牙語:[pi??????])亦稱作水虎魚,或者比拉魚,為南美洲河流內的一類雜食性[1]淡水魚,是脂鯉科下的一個屬。在委內瑞拉,這種魚被當地人稱為“加勒比人”(Caribes),當然,這種魚主要還是因其鋒利的牙齒以及瘋狂的食肉欲而為人們所知。
食人魚廣泛分布在亞馬遜河流域,奧里諾科河,圭亞那的河流,巴拉圭河,巴拉那河及圣弗朗西斯科河流域中。一些種類的食人魚在上述提到的幾條河流中的幾個流域中都有分布,而其他的一些食人魚物種分布則較為有限。水族箱觀賞用的食人魚已經被引入美國并且被發現已經流入到波托馬克河,密蘇里的歐扎克斯湖及康涅狄格州的溫納貝戈湖,不過這些食人魚一般活不過寒冷的冬天。同樣的,在孟加拉國的卡普泰湖中人們也發現了食人魚。
中國政府曾在2002年到2003年集中打擊處理了中國國內的以寵物為目的而養殖食人魚的問題[4],不過還是有人擔心可能有一些魚苗流入到黃河之中。2012年7月,有媒體報道稱廣西柳州柳江附近發生了一起食人魚襲人事件,報道中當地漁政部門也透露這已并不是食人魚第一次出現在柳江內。
一些調查表明,食人魚的種群已經從他們原始棲息地被散布到世界各地的河流中,一些不良魚商為了躲避本國警察的追捕,通過將食人魚散入當地水域來銷贓來躲避制裁。
食人魚是當地生態圈里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廣泛的分布在靜水和湍急的河流等多種多樣的環境中,不過他們也很大程度上也阻礙的當地低洼地區的排水。在食人魚的棲居地中食人魚的種類繁多,經常有多個種類的食人魚生活在一起[3]。作為一種食肉動物及食腐動物[8],他們以植物,魚類,蟲子和一些比自身較大的動物為食,它們的存在影響到了當地魚群結構的構成及分布[3]。一些食人魚也以植物種子為食,不過這同大蓋巨脂鯉及肥脂鯉不同,食人魚將這些種子充分的咀嚼,所以他們并不會成為植物種子的散播者。
食人魚往往以一個兇猛的獵手的形象而為大家所知。不過,最新的研究指出,在“他們是群體合作完成獵食”的前提下,發現食人魚其實是一種膽小的魚類,它們只是通過團體行動來保護自己而已,食人魚還經常遭到鸕鶿,凱門鱷和江豚的襲擊。“他們只是一群有著稍大牙齒的普通魚類而已”。
研究人員于雨季在巴西維亞納湖中研究時發現食人魚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中一直在食草,所以嚴格的說食人魚并不是肉食性魚類。
坊間和網路上經常流傳著食人魚群可以在數十秒內將人或者牛啃死或是食至白骨的傳言。這些流言往往特指紅腹食人魚(Serrasalmus nattereri,此乃Pygocentrus nattereri的異名);還有一個流言稱食人魚是種會被血液所吸引的食肉動物[12];巴西流傳的一個流言稱食人魚會在河流中高速行進并將這片水域中所有的牛橫掃的一干二凈。這些流言都被海爾德·奎羅斯和安妮·馬古蘭發表在《生物學簡報》上的論文所駁斥。不過在蘇里南的研究則指出,食人魚偶爾會攻擊人類,不過一般是在水位較低,食物較少而魚群的密度又高,人群聚落與魚群發生沖突時才偶爾發生。而這些攻擊人類的報告通常又往往發生在那些經常將魚的內臟或牛雜拋進水中的漁灣附近。就算這種魚被冠以“食人”的稱號,也偶爾會攻擊人類,但事實上報告顯示這種魚不曾咬死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