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華山,還有這樣一支服務隊,他們專門為圓寂的僧侶坐缸、封缸、開缸,朱國勝就是這支服務隊的隊長。
他介紹,根據祖上流傳下來的辦法,他們已為多位僧人坐缸,包括九華山、漳州等地。
老和尚坐缸3年
老和尚坐缸3年
在2012年,他們還到泉州崇福寺為一位圓寂的老和尚坐缸,目前這位老和尚的法體還在缸中保存。而經他們之手,三年之后開缸發現肉身不腐的也有近十尊。朱國勝介紹,在九華山至今仍保留著一種奇特的殯葬習俗——坐缸。
“為圓寂的僧侶坐缸的程序其實很簡單,只需在缸底鋪一層石灰,其上加蓋一層木炭,將法體盤坐裝殮其中,再填充碾碎的木炭、檀香等,最后再將蓋子密封起來便可。”
“如果打算制成‘肉身佛’,便會密封保存,三年后再行開缸。如果缸內的僧侶顏面如生,肉身不腐,他們就會再被塑成金身,成為‘肉身佛’。
就算要實行荼毗(注釋:指僧人圓寂后的火葬),在九華山也要先將圓寂僧侶的法體盤坐裝殮于大缸中。
老和尚坐缸3年
老和尚坐缸3年
與‘肉身佛’不同的是,這時缸底會有個孔,僧人圓寂七天之后,人們將陶缸的小孔打開,引燃缸內的柴草木炭,將遺體荼毗。”朱國勝說。
“從佛教的角度出發,開缸后能否肉身不腐,跟坐缸僧侶的修行有重要關系。根據我多年來為已故僧侶坐缸的經驗來看,能否肉身不腐,也跟他們的胖瘦、圓寂時間有關。”朱國勝解釋。
一般而言,相比在高溫夏季圓寂的肥胖僧侶,在冬天圓寂的較瘦僧侶肉身不腐的概率更大一些。“不過,這也都不一定,能否肉身不腐,還是要看因緣。”朱國勝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