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說說這個豆腐究竟是誰發明的呢?制作工藝如此的簡單,豆腐,又稱水豆腐,它既是中國最常見的豆制品,也是中國素食菜肴的主要原料。
豆腐究竟是誰發明的呢?
目前,最流行,最廣為人知的“豆腐”發明“專利”,被授予西漢淮南王劉安(前179年—前122年)。據說是迷戀煉丹以求長生不死的劉安,在今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與眾方士煉丹時,無意間將鹵水滴入豆漿中,遂誕生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豆腐。
然而,這一廣為人知的說法,卻自古代就不斷被質疑、否定。現代學者更是依據文獻記載,嚴謹考證,證明這一說法不過是一個“美麗的謊言
于是,三國蜀漢名將關羽,在稀里糊涂地被后世典當行、腳夫、算命、香燭、蠶業、絲織、糕點、武財神、鹽、剃頭等行業營業者尊奉為“祖師爺”后,又莫名其妙的被“贈送”一頂“豆腐祖師爺”的桂冠。“關云長賣豆腐——人硬貨不硬”等俏皮歇后語,也在社會上流傳開來。
其實這并沒有統一的說法,只不過你認為是誰發明的就可以,畢竟史書已經無從考證了!
豆腐的制作工藝
先是將黃豆(也有以黑豆、花生豆、綠豆、白豆、豌豆等豆類為制作原材)去殼,洗凈,放入水中浸泡適當時間。再加一定比例的水,將其磨制成生豆漿。
接著,將生豆漿用特制的布袋裝好,扎緊袋口,用力擠壓,將豆漿汁從布袋中榨出,這就是所謂的“榨漿”。一般情況下,生豆漿可榨兩次,即第一次“榨漿”結束后,將袋口打開,注入清水,扎緊袋口后,再榨一次。生豆漿榨好后,將其倒入鍋內,加熱煮沸至90~100℃。煮豆漿時,要一邊煮,一邊撇去浮于表面的泡沫。豆漿煮好后,需或用主要成分為氯化鎂的鹽鹵,或用主要成分是硫酸鈣的石膏“點鹵”。“點鹵”后,豆漿就會凝結成含有大量水分的豆腐花。大約15分鐘后,將豆腐花舀進鋪好包布的木托盆或其它容器內。盛滿后,用包布將豆腐花包起,蓋上木板,按壓10-20分鐘,鮮嫩的水豆腐就制作完成了。豆腐是嫩還是老,取決于添加的凝固劑鹽鹵、石膏粉數量多寡。
在漫長的豆腐食用史上,勤于思考、開發的人們,用豆腐為原材料,制作出一道道芳香四溢、譽滿中外的美味佳肴,如川菜中的“麻婆豆腐”、客家菜中的“釀豆腐”、魯菜中的“鍋塌豆腐”、江浙一帶的“西施豆腐”、北京的“臭豆腐”等,其中,“麻婆豆腐”更是躋身于“中華十大名菜”。
豆腐大概在唐朝時傳入日本,據說是公元757年,鑒真和尚東渡日本時,除傳入佛經教義外,還將制作豆腐的技術也一并傳入日本。宋朝時,豆腐傳入朝鮮。1665年,多明我會士閔明我(Domingo Fernández de Navarrete)雖在其撰寫的《旅行記》中,第一次向歐洲人介紹了在中國,上自帝王,下至平民各階層普遍食用的一種食物—豆腐,及豆腐的制法,但并未引起歐洲人的興趣和重視。直到19世紀,豆腐才傳入歐洲、非洲、美洲等地區和國家。20世紀中后期,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頻繁、深化,隨著歐美地區素食主義、健康飲食理念的興起,豆腐開始風靡西方,與茶葉、瓷器、絲綢,享譽世界。豆腐還與豆醬、豆漿(一說為面筋)、豆芽,被合稱為中國食品“四大發明”。豆腐更是被某些人譽為“影響人類文明的100項偉大發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