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原因何在
來源:小編整理2023-12-20 13:57作者:admin
由于他們破譯了上至南京蔣介石下至戰場師團長的秘密電報,因此也就使紅軍領導層對敵軍的戰略部署、戰役意圖和部隊動向一目了然,造成了對手在明處而紅軍在暗處的理想局面,從而充分發揮了紅軍機動靈活的特長而牢牢把握了戰場主動權,使得對手處處陷于被動。
與此相反,國民黨軍隊對紅軍的動態卻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僅靠飛行員在空中的肉眼偵察,非但像霧里看花,更要命的是往往被早已胸有成竹的紅軍略施小計就上當受騙,使偵察的結果幫了紅軍的大忙。如為了欺騙敵機的空中偵察,紅軍在這些日子里發明了一些簡單而又實用的絕招,如行軍途中敵機突然飛臨而來不及隱蔽時,部隊就在統一號令下來個全體向后轉,給敵機造成錯覺。這就直接導致了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的閉目塞聽處處被動,縱然人多裝備好也只能束手縛腳窮于應付。
因此,從戰場信息掌控這一點來看,我強敵弱的形勢實在是顯而易見的。而取得這一關鍵成果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雙方電臺極少數的技術人員在交戰中紅軍技高一籌,真是戰場決戰豈止在將軍。
當然,情報信息的價值完全取決于使用它們的人,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就是明證。在一年多時間里,盡管軍委二局先后破譯敵人密電也是數量眾多,如果用來指導戰爭肯定能打出許多漂亮的運動戰。但很可惜,紅軍在李德的指揮下,依然不得不打死守硬拼的陣地攻防戰,其結果可想而知,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為表彰情報工作的汗馬功勞,毛澤東曾先后兩次為偵察電臺題詞,一次是“你們是科學的千里眼、順風耳”,另一次是“你們是革命的魯班石”。這些題詞言簡意賅卻意味深長,真實而又生動地反映了情報工作在毛澤東心中的地位以及對戰爭勝負的重要性。至于對長征中紅軍總部曾希圣領導的負責偵聽破譯敵軍電報的二局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毛澤東更是做了高度的評價。據曾經擔任曾希圣秘書多年的鄧偉志回憶,毛澤東曾發過這樣的感慨:“長征有了二局,我們好像打著燈籠走夜路。”“沒有曾希圣的二局,就沒有紅軍。”
從上述史實不難看出,中央紅軍長征的勝利,除了目前人所共知的原因外,實在是與情報工作分不開的。對此,劉伯承曾經打過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玻璃杯里押寶,看得一清二楚。”毛澤東也有類似的比喻:“和蔣介石打仗,我們是隔著‘玻璃杯’押寶,看得準,贏得了。”
中央紅軍長征后,第一個重要決定是通道轉兵,不按照原計劃到湘西和紅二、六軍團會合,而是折向貴州。據伍修權回憶這是因為生死攸關的情報:“部隊前進到湘西通道地區時,得到情報說,蔣介石已知道我們的意圖是與二、六軍團會合,正在我們前進方向布置了五倍于我的強大兵力,形成了一個大口袋等我們去鉆。”于是紅軍領導層對行軍路線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1938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作《論持久戰》的報告
對這一問題王稼祥的夫人朱仲麗也有回憶,她這樣寫道:當時毛澤東對王稼祥說:“我們從已得到的情報中獲悉,貴州方向敵人兵力不多,更沒有壁壘工事和設防體系,我們滿可以乘虛而入,改變路線,不去湘西,折向貴州,讓蔣介石白白地操勞撲空。”王稼祥點頭說道:“這個情報我也知道了。”可見,紅軍突然轉向貴州也是以情報為依據的。
學術界對遵義會議的研究已經比較透徹,但對在敵人圍追堵截之下,遵義會議為何還能開得如此從容,卻至今幾乎無人提出疑問。通道轉兵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但并不全面。可以說,情報工作起到了更重要、更直接的作用。據當時擔任紅軍總部作戰參謀的呂黎平回憶:“從(負責偵聽敵臺的)總部二局破譯的敵人電報中得知,追擊紅軍的薛岳兵團的兩個縱隊雖然已經入貴州,但尚未渡過烏江。蔣介石圍攻遵義的部署亦尚未完成。黨中央與中革軍委立即利用這一空隙時間,就地休整擴大紅軍。”
遵義會議后的第一仗是土城之戰,這一仗之所以沒能打好,實在是因為情報工作出現了失誤。據楊尚昆回憶,在戰斗打響后幾小時,“彭總發現敵軍的兵力不是原先預計的4個團,而是3個旅9個團,火力很強,立刻建議軍委:‘脫離此敵,轉向新的地區前進。’”
繼土城之戰的是二渡赤水后的桐遵之戰。這一仗之所以勝利,情報的準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紅軍截獲了“剿匪軍第二路軍總司令”云南省主席龍云《作戰方略》的電令,了解到敵人對紅軍包圍圈最薄弱的部分是黔北的軍閥王家烈部,因此決定回師東進殺個回馬槍。
比較土城之戰和桐遵之戰,不難發現情報的準確與否往往直接決定戰斗的勝負。
桐遵之戰后蔣介石痛心疾首,連呼“奇恥大辱”。1935年3月2日,蔣介石趕到重慶召開軍事會議,決定重新啟用“鐵桶計劃”,就地遍筑碉堡與重點進攻相結合,讓碉堡在黔北,特別是在赤水河兩岸遍地開花,以捆住紅軍雙腿使其難以“運動”。為了確保萬無一失,蔣介石決定自己赴貴陽“御駕親征”。
重慶地下黨很快就獲取了蔣介石剛制定的行動計劃并傳給了紅四方面軍,而后者又立刻傳給了中央紅軍。這一機密情報顯然對紅軍領導層決定放棄建立黔北根據地的計劃而南下貴陽起了重要作用。
面對危局,剛剛重掌軍事指揮大權的毛澤東充分表現出一個成熟統帥的膽略,一個大膽的軍事行動已在胸中醞釀成熟,他巧妙地利用蔣介石即將到達貴陽的情報開始了至今看來仍令人贊嘆不已的“斬首行動”,命令紅軍秘密地第四次渡過赤水南下貴陽。
毛澤東先是指揮紅軍作出進攻遵義而不打算南下的假象,在得知蔣介石已經到達貴陽后的幾小時就立刻命令紅軍迅速南下,晝伏夜行,很快就兵臨城下,迫使蔣介石調出守衛云南的滇軍以“護駕”。在電臺監聽到滇軍出動東進的消息后,紅軍立刻繞過貴陽城向西南疾進,如入無人之境,長驅直入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