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特征最鮮明的兩種物質分別為尸胺和腐胺,它們濃郁的臭味會讓絕大多數動物敬而遠之。
這兩種小分子物質于1885年被德國物理學家路德維希·布里格(Ludwig Brieger)發現,分別在賴氨酸和蛋氨酸降解過程中產生。
而幾年之前,研究人員在斑馬魚身上發現了尸胺受體。
腐生昆蟲會受到腐肉發出氣味的吸引,也許還能幫助研究人員確定氣味中其它重要的化合物。
在降解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種類的生物先后前來“占領”死尸,靠的就是它們在數百萬年間演化出的極度敏感的嗅覺系統。因此,在腐敗的不同階段散發出的氣味中,不同物種也許能識別出其中含有的不同的化學物質。
一些研究人員開發出了“電子鼻”和其它氣體傳感系統,能夠檢測出許多死尸氣味中含有的化合物。
日后,這樣的設備可以被用來定位自然災害中死者的遺骸,比如被埋在地震廢墟中的尸體,也可以用來尋找被埋在淺坑中的謀殺案受害者尸體。
而這項技術不僅能應用于刑偵領域,在食品工業中也能發揮用武之地。例如,通過使用這些對腐敗的味道十分敏感的設備,人們可以判斷倉庫中的魚或肉已經存放了多長時間,或是在食品出售前找出已經腐壞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