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鏟是考古工作中最常用最有效的。還有人戲稱…
除了工具,考古與盜墓的“淵源”還要從中國古代說起,當時沒有今天意義上的考古學,而叫金石學,研究暴露在地表上的碑銘文字、青銅器物而已。直到近代,才從西方傳來了現代意義上的考古學,但剛剛出道時,考古人員經驗不足,就只好去請教盜墓賊。近三十年來,有閑有錢者狂炒文物,盜墓賊頗多。賊在前面“盜”,考古學家在后面“搶救性發掘”,一些人就在網上吐槽考古專家沒有盜墓賊“跑得快”,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目前文物部門“搶救性發掘”數目遠遠超過“主動性發掘”,因為通常來說,文物部門是不主動發掘的,這也就造成了“考古跟著盜墓”走的假象。
考古跟盜墓之間,最大的區別在于前者是出于科學、文化的目的,而后者則是赤裸裸的金錢追求。更別提盜墓者的破壞性盜墓,對文化遺產本身帶來的巨大傷害了。
(△2012年,洛陽北魏大墓遭到大規模破壞,建筑材料及隨葬品被洗劫一空,底部鋪地石、墓道中的木柱被悉數盜走。)
。ā鞅槐I的卡爾墩佛寺遺址)
在盜掘現場,犯罪分子將遺址破壞殆盡,更有人將文物走私出境,造成巨大損失。由于此類犯罪對文化遺產是毀滅性破壞,長期以來,公安機關和文物部門始終把盜墓作為打擊文物犯罪的首要方向,嚴打不懈。
中國文化遺產日剛剛過去,今年的主題是“保護成果,全民共享”。說到文化遺產的保護,我們就得先來了解一個擺在面前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