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盜墓筆記》搬上熒幕就成了“護墓筆記”?
前言:
昨天,首處“公眾考古”場所在圓明園西洋樓遺址正式開放,游客可以直接觀看考古發掘工作。說到“考古”的話題,腦洞大開的小編,聯想到了這兩天熱播的網絡劇《盜墓筆記》。。。。。。
擁有無數原著粉的《盜墓筆記》一經開播,就創下網絡劇日播紀錄,上線22小時點擊量破億,瞬間占據微博熱門話題。但火爆的人氣并不代表好口碑,網友吐槽《盜墓筆記》首播被演成了“護墓筆記”。
。ā骶W絡劇截圖)
說好的下地“盜墓”并沒有出現,而是變成了“護寶”?首先,小編要強調一個說法——盜墓是犯罪,而非“違法”!所以,盡管原著小說非常精彩,但放在現實中,從事倒賣文物的故事主角,結局恐怕只有一個——從墓地上來后就被警察抓了…
說到這里,小編不得不提2008年震動全國的長沙“12·29”盜掘漢王陵案。
當時主犯坦言是受到某鑒寶類電視欄目的影響,財迷心竅,走上了這條不歸路。所以,不要小覷影視作品對社會風氣的影響力~
也有意見偏執的人罵考古工作者是盜墓賊,小編在此跟風同大家探討一下。
先來看看工具⬇
考古人員手持的工具,對愛看盜墓小說、電影的“鐵粉”來說,并不陌生,洛陽鏟、手鏟、毛刷都是我國傳統的考古工具。洛陽鏟在早期,據傳就是盜墓賊的“專利”。
。ā骺脊湃藛T用毛刷對土層進行清理)
而洛陽鏟,則在考古界被稱為“神級裝備”。這把鏟子,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我們先來科普一下:
(△洛陽鏟示意圖)
洛陽鏟,用于探測地下土層的土質,以了解地下有無古代墓葬。據傳,洛陽鏟為中國河南洛陽附近農村的盜墓者李鴨子于20世紀初發明,并為后人逐漸改進。最早廣泛用于盜墓,后成為考古學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