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解釋認為,“丑陋的天才”之所以在中外歷史長河中給人留下“不勝枚舉”的印象,是因為“反常”,所以印象深刻,但并非數量上的大多數。
支持這種理論的人將那群好萊塢的名校高材生作為典型:比如娜塔麗·波特曼,“主演《星球大戰》、《這個殺手不太冷》,以4.0的學分積點完成高中學業,在哈佛大學獲得心理學學士學位,在希伯來大學完成研究生學習,能流利地說希伯來語、法語”;辛迪·克勞馥,“超模,以4.0的學分積點高中畢業,獲得全額獎學金就讀西北大學化學工程專業”;凱特·貝金賽爾,“主演《范海辛》、《珍珠港》,曾就讀于牛津大學,學習了三年的法國和俄羅斯文學。青少年時期,兩次因短篇小說和詩歌獲得全英文學大獎”;海蒂·拉瑪,“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貌美如花的電影明星,也是擴頻通信技術的聯合專利第一申請人,該理念后來被應用于Wifi無線網絡”。
他們的事跡被一再傳揚。“這不是一個關于恰巧漂亮的怪才的列表。”學界的一種聲音認為,“聰明人通常很丑”的說法已過時。
美智為伍,基因不斷優化結合的結果?
父親之所以在相貌遺傳方面貢獻大,可能是人類“自保”本能的一種體現,因為誰是母親毫無疑問,而誰是父親卻沒有這么肯定,所以必須像父親,這樣對嬰兒有利,也可以鼓勵父親投入更多的愛。
若如金澤所言,長相美丑與智商高低間有正相關性,下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就是:為什么?
目前,學界有許多種解釋。比如,一些遺傳因素既決定了美麗,又決定了聰慧。劍橋大學社會學一名博士給記者的回復是:“社會同型交配”(social homogamy)。在學界,這是一種認可度較高的解釋,即聰慧的基因與美麗的基因的不斷結合。也就是說,智力較高的男士通常處于社會階層的上層,或曰“成功男士”,他們通常會娶美麗的女子,其后代剛好兼得智慧與美貌——這與蕭伯納那句刻薄的名言“愚人總會發現更愚的人來欽佩他”完全不同。
這種觀點,得到進化心理學領域的支持,而來自生物學界的聲音進一步剖析認為,母親對智力的貢獻大,父親對相貌的貢獻大。持此觀點者提出的理由是,人類與智力有關的基因主要集中在X染色體上。此外,女性有2個X染色體(一條來自父親,一條來自母親),男性只有1個(來自母親),所以媽媽的智力在男孩遺傳中就占有了更重要的位置。父親之所以在相貌遺傳貢獻大,美國心理學家克里斯坦菲德解釋說,這可能是人類“自保”本能的一種體現,因為誰是母親毫無疑問,而誰是父親卻沒有這么肯定,所以必須像父親,這樣對嬰兒有利,也可以鼓勵父親投入更多的愛。
“男生的染色體是XY,所以男生的智商全都來自母親的遺傳;女生是XX,所以女生的智商是父母各有一半影響。又因為女生的智商受父母同時影響,所以會出現中和效應,女生智商的分布會呈現自然分布,即中間最多,兩極較少。男生只受一方影響,智商分布會偏向在兩端。也就是說男生天才比較多,蠢才里也是男生特別多……”請注意,學界對此說法依然有較大爭議,但這似乎并不妨礙民間對這類“優質寶寶生育經驗”的傳播熱情。
“這其實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民間的說法并不靠譜。但目前確實有觀點認為母親對遺傳因素的影響更大些——基因在完成遺傳信息轉錄編碼的過程中,有9個多月處于母體中。但母體環境如何影響或改變這個遺傳過程,還有許多未解之謎。”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盧大儒教授告訴記者。
實際上,相關研究正是生命科學領域近年來研究的熱點之一:表觀遺傳學。簡單說,遺傳過程中DNA轉錄為RNA,RNA翻譯蛋白質,蛋白質被一個個編碼,這個過程最終造就了攜帶父母遺傳因子,同時具有個體差異的人。起初,具有編碼功能的基因受到學界追捧?茖W家認為這是遺傳之謎的“源泉”。但隨著研究深入,科研人員發現,那些不具有編碼功能的“非編碼基因”也對遺傳過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無法編碼,但可能會去修飾,結果,結局都變了。
“媽媽傳給小孩的基因沒有變,但是DNA在遺傳過程中被修飾過了,說得形象些,它可能穿了衣服、涂了指甲,結果功能就改變了,這是對表觀遺傳學的一種比較通俗的解釋。在母體中,母親子宮為胎兒發育所創造的環境會如何作用于修飾過程?尚無定論。”一名生物學博士如此解釋。
還有一種謹慎的觀點認為,孩子是同時從父母那里繼承各種身體要素的遺傳因子,因此從媽媽或爸爸那里所獲得的遺傳因子的影響力是相同的。所謂的“美智為伍”,社會學意義相比生物學或許更大,即孩子接觸到的外部環境會對相貌和智力發育產生影響。比如,漂亮小孩通常在成長過程中得到周圍人更多的關注,接受更用心的教育,才智也就得到了更好的開發和培養。
“但如同人們對星座、血型的研究,這里還有很多偶然因素!”遺傳學家們一再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