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新發現的恐龍被研究人員命名為“孫氏振元龍”(Zhenyuanlong suni),其體長達到約1.5米,并且相比它的近親種類,這種恐龍的“翅膀”非常短,長有復雜的多層羽毛。
這項研究相關論文的合著者,英國愛丁堡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史蒂夫·布魯薩特(Steve Brusatte)博士表示:“《侏羅紀公園》這部影片搞錯了,這才是伶盜龍該有的模樣。”
這項最新發現證明,體型更大,羽毛結構更為復雜的“有翅類恐龍”要比我們原先認為的更加多樣。根據研究組公布的信息,這一新發現的種類屬于一種有羽類食肉動物,廣泛分布于大約1.25億年前的白堊紀時期。他們此次發現的是一具幾乎完整的骨架,其保存情況出奇的好。隨后這些化石由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以及中國地質科學院的專家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這種恐龍身上的羽毛具有由一根中軸上分出的精細分叉構成的復雜結構。
盡管此前科學家們就已經發現過體型更大的帶有羽毛的恐龍種類,但其中從未發現過類似這樣擁有如此復雜,帶有類似鳥類羽毛管那樣精致羽毛的翅膀結構,事實上,科學家們很早之前便已經知道有很多種恐龍身上長有羽毛,但這些所謂的羽毛看上去其實更像是毛發,而不是真正意義上像現代鳥類翅膀那樣的羽毛。然而孫氏振元龍則非常不同,這種恐龍的翅膀和尾部都被濃密的羽毛所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