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人幾乎是一個人生中的分水嶺,是一個人成熟的標準,也是事業的高峰期,那么中年男人養生的注意事項有哪些呢?他們會注重自己的健康嗎?還是不管呢,只要有錢就可以呢?其中有些事是不能硬熬的,你知道是什么嗎?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中年男人養生的注意事項
1.多吃4種食物。天津營養學會名譽理事長付金如表示,人到中年應盡量做到飲食均衡,除了保證規律飲食、吃飯七分飽以外,還要適當地多吃新鮮的果蔬和粗糧,少吃油炸、燒烤食品等,切忌胡吃海塞,餐餐大魚大肉。日本一項研究發現,40歲后要多吃4種食物:豆制品提高骨密度,燕麥幫助降膽固醇,杏仁有利于控血糖,每周吃4次深海魚,改善高血壓。
2.趕快戒煙。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中國控煙協會副會長楊功煥強調:“煙草和煙霧中含有超過250種有毒物質或致癌物質,對呼吸系統、心腦血管危害極大。什么時候戒煙都不晚!”研究顯示,40歲戒煙能多活9年。另外,人到中年,事業初見起色,應酬在所難免,小酌怡情,切不可不醉不歸,否則肝臟會嚴重受損。北京友誼醫院肝病中心主任賈繼東建議,喝酒一定要把握量,低度白酒最多2兩,中度白酒別超1兩,烈性酒要控制在25毫升以內,啤酒一天最多一瓶。
3.做力量練習。人到中年,新陳代謝開始減緩,肥胖幾率增加,如果不重視鍛煉,患慢性病的風險將翻倍增加。英國利茲城市大學運動學教授庫克指出,40歲后,肌肉會逐漸減少,建議每周進行啞鈴、杠鈴、阻力帶等有助于“重建”肌肉群的力量訓練,以每周3次,每次進行8-10組為宜。如果沒有時間,每天散步、快走30分鐘,同樣有益健康。
4.轉變心態,減法生活。40歲前后,很多人都要面對“中年危機”,事業上可能處于瓶頸期,停滯不前;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負擔重。對此,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肖震宇指出,人到中年拼的就是心態,如果說年輕時積累知識、經驗是做加法的話,40歲后就要學著做減法,及時清理消極情緒。調整好工作和生活的關系,多關注自己和家人,能讓人更豁達。
5.調劑婚姻。40歲,少了戀愛和新婚時的甜蜜和浪漫,多了日復一日的瑣事和趨于平淡的感情,婚姻開始出現危機。肖震宇建議,40歲后也要打造蜜月期,夫妻可以每年安排一次旅行,培養共同的愛好,找找戀愛時的感覺,重燃愛的火花。
6.注重體檢。中醫認為,40歲后人的五臟六腑、十二經脈開始衰落,外在表現是皮膚日漸松弛面部光澤慢慢消失、頭發變白等,而內在變化是心腦血管變得脆弱,慢性病開始積累,因此定期體檢十分必要。北京老年醫院健康體檢中心體檢主檢醫師馬毅建議,除了血壓、血糖等基礎項目,建議40歲人群增加血管、前列腺、骨關節、幽門螺桿菌感染、腫瘤標記物、乳腺、宮頸、甲狀腺的檢查。有家族遺傳病的人更要做針對性檢查。
7.開始健腦。一過40,很多人忽然發現自己容易分心、老是忘事。“這些都是中年‘腦力危機’的縮影。”北京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王玉平說,可以每天給大腦做做“有氧運動”,比如將時鐘和臺歷倒置,增加觀看難度;試著改變回家路線,重新認識周圍環境;每隔幾個月調整一下家里的布置等。另外,還要常給大腦“排毒”,通過大笑、冥想、聽音樂等能讓身體放松的方式給大腦解壓。
8.保護牙齒。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副主任醫師張曄表示,40歲后,唾液分泌減少,口腔自潔能力變差,牙齒開始“罷工”,牙周炎、牙齒酸痛、牙齦紅腫等問題會接踵而來。因此,中年人更要注意口腔保健。40歲后,除了堅持每天早晚刷牙,還要每年洗一次牙。
二、中年男人吃什么好
為了抵抗機體衰退,男士們除了平時適當減壓和進行體育鍛煉外,更需要攝取合理的營養。人到中年膳食應多樣化,以谷類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并要經常吃豆類及乳制品,還要吃適量的魚、蛋和瘦肉。
三、中年男人不能硬熬的事有哪些
1.飲食不熬頓
口渴是身體缺水的信號,表示體內細胞已處于脫水狀態,有些中年人因工作忙、學習緊張或生意難以脫身,長時間連一口水都顧不上喝,不吃早餐更是常事。如果置之不理,硬熬下去,會導致水分、營養缺乏癥,誘發腦血栓和尿結石癥,影響身體健康。
饑餓時應立即進食,不要隨便推遲進食時間,否則就會引起胃腸痙攣性收縮,出現腹痛、腹瀉,還可出現低血糖癥狀。進食不規律、餓一頓,飽一頓,經常饑不擇食、暴飲暴食,常是胃潰瘍、胃炎、消化不良等疾病發生的根源。
2.身體疲勞時不可硬熬
當覺得疲勞時,是身體需要恢復體力和精力的正常反應,同時也是人體所具有的一種自動控制信號和警告。如果還硬熬下去,就會出現周身乏力、肌肉酸痛、頭昏眼花、思維遲鈍、精神不振、心悸、心跳、呼吸加快等癥狀。長期睡眠不足,可造成大腦受損和機體組織細胞代謝超負荷運轉,使大腦受損,促使早衰。晚上若感到頭昏思睡時,不要硬撐,不可用濃茶、咖啡、香煙等去刺激提神,以免誘發神經衰弱、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疾患。
3.患病防硬撐
中年人的大腦、心臟、肝腎等重要器官生理功能都在不知覺中衰退,不少中年人常常感到疲勞、頭暈、乏力、胸悶、關節痛、心悸、胃痛、失眠、氣短、食欲差等,這些可能是疾病的早期表現或信號。如果放任它不管,或隨便找些“對癥”的藥吃了了事,帶病工作,結果拖延耽誤,釀成重癥。當身體有病時,應早些到醫院診治,以利身體健康盡快恢復。
4.如廁不可硬熬
平時如果想上廁所了,不能硬憋著不上。大便硬憋,不及時排出,水分就會被腸道反復吸收,導致大便干結難排。大便中的毒素在體內積累時間過長,有害物質被腸道吸收,就會出現精神萎靡不振、頭暈乏力、食欲減退等癥狀,如果經常這樣可引起習慣性便秘、痔瘡、肛裂、脫肛,還可誘發直腸結腸癌。
憋尿不僅引起下腹脹痛難忍,還可引起尿路感染和腎盂腎炎的發生,長期反復的慢性感染還會造成腎功能損害,甚至尿毒癥,尿液返流進入前列腺,可導致前列腺炎,出現尿頻、尿不盡、小腹會陰或腰部的疼痛不適,甚至導致性功能的下降,影響生活質量。美國科學家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有憋尿習慣的人患膀胱癌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5倍。因此,要養成定期大便,有了尿意就應立即小便的習慣。
5.玩樂不熬神
文明、輕松、健康、適度的娛樂活動,可以調節人的神經,陶冶情操,有益健康。但玩樂過度,會使體內維生素A消耗過多,視力下降,神經疲勞。如長期聽狂躁音樂,會使耳膜過度緊張,影響聽力;長期玩電子游戲機,將會患“游戲機綜合癥”;整夜打牌、下棋、搓麻將,會過多消耗腦力和精力,傷身勞神,影響健康。故玩樂也應適可而止,更應注意文明雅趣和輕松舒暢。
6.運動不熬勁
適當的體育鍛煉可增強體質,有益身心健康。但過量的運動會使熱能大量消耗,乳酸等代謝物在血液中堆積,導致筋骨和肌肉酸軟,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