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飲食習慣、生活環境,都由著自己的喜好去選擇,油膩、甜食、重口味的食物不加忌口,饑一頓、飽一頓不予調控,再加上煙酒的刺激、得不到保障的睡眠,都有可能就會給肝帶來沉重的負擔,剛強之肝在承受不了重壓時,也會累垮,臨床上各種肝病時常有之,那有哪些常用的中藥可用?且看正文!
1.柴胡
【性味歸經】苦,微寒。歸肝、膽經。
【功效主治】和解表里,疏肝,升陽。用于感冒發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子宮脫垂,脫肛。
【臨證配伍】
柴胡配黃芩:黃芩味苦、性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涼血安胎之功效。這一配伍取自小柴胡湯,柴胡泄半表半里之外邪,黃芩泄半表半里之里邪,兩者相配和解少陽邪熱,用于少陽半表半里之證;又柴胡長于解郁,黃芩善泄熱,相配既能疏理肝膽氣機,又能清泄內蘊濕熱。
柴胡配白芍:這一配伍取自四逆散,柴胡疏肝解郁,白芍養肝斂陰,一散一斂,有疏肝和血止痛功效;又白芍配柴胡可以防止柴胡過于疏散。
柴胡配枳殼:這一配伍取自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解郁而升清,枳殼寬胸理氣而降濁,一升清,一降濁,能調和肝脾,疏理氣機,用于肝脾氣滯之證。
柴胡配薄荷:這一配伍取自逍遙散,柴胡升散解郁,薄荷涼散疏肝,二者相伍,疏肝解郁,用于肝氣郁滯之證。
柴胡配青皮:青皮味苦、性辛溫,歸肝、膽、胃經,具有疏肝破氣、消積化滯之功效。在這一配伍中,柴胡疏肝解郁而升,青皮破氣、疏肝而沉降,二者相配,一升一降,暢達氣機,有疏肝理氣之功效。
2.佛手
【性味歸經】辛、苦、酸,溫。歸肝、脾、肺經。
【功效主治】疏肝理氣,和胃止痛,化痰。用于肝胃氣滯,胸脅脹痛,胃脘痞滿,食少嘔吐等。
【臨證配伍】
佛手配瓜蔞皮:瓜蔞皮味甘、性寒,歸肺、胃、大腸經,有潤肺化痰、利氣寬胸之功效。這一配伍中,佛手理氣化痰,瓜蔞皮理氣通絡化痰,兩者相合,理氣通絡化痰,治療咳嗽日久痰多、胸膺作痛等癥。
佛手配香附:佛手疏肝解郁、行氣止痛,香附行氣活血,二者相合,治療肝郁氣滯及肝胃不和之胸脅脹痛、脘腹痞滿等。
3.綠梅花
【性味歸經】酸、澀,平。歸肝、肺經。
【功效主治】疏肝、和胃、化痰。用于梅核氣,胃脘疼痛,食欲不振,頭暈,瘰疬。
【臨證配伍】
綠梅花配玫瑰花:兩者相伍,具有疏肝理氣、活血調經之功效,治療肝氣郁滯所致痛經等。
4.青皮
【性味歸經】苦、辛,溫。歸肝、膽、胃經。
【功效主治】疏肝破氣,消積化滯。用于胸脅、胃脘脹痛,乳癰,疝痛,食積氣滯等。
【臨證配伍】
青皮配香附:青皮疏肝止痛,香附行氣止痛。兩者相伍,相須相使,疏肝理氣止痛功效更佳,用于肝郁氣滯之證。
青皮配橘核:橘核味苦、性平,歸肝、腎經,具有理氣止痛之功效。青皮、橘核均能散結止痛,兩者相配則散結止痛效果顯著,治療胸脅及睪丸疼痛等癥。
青皮配白芥子:白芥子味辛、性溫,歸肺經,具有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之功效。青皮長于破氣散結,白芥子偏于利氣豁痰,二者相配能行氣消痰,治療瘰疬痰核等。
5.川楝子
【性味歸經】苦,寒;有小毒。歸肝、小腸、膀胱經。
【功效主治】疏肝行氣止痛,驅蟲。用于胸脅、脘腹脹痛,疝痛,蟲積腹痛等。
【臨證配伍】
川楝子配小茴香:小茴香味辛、性溫,歸肝、腎、脾、胃經,具有散寒止痛、理氣和胃之功效。這一配伍來自天臺烏藥散,川楝子疏肝理氣止痛,小茴香溫肝腎、散寒行氣止痛,兩者相配,既疏肝又溫肝腎、散寒止痛,用于寒凝肝脈,肝經郁滯之腹痛等癥。
川楝子配當歸: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這一配伍來自一貫煎,川楝子理氣止痛,當歸活血養血、柔肝止痛,兩者相配有疏郁止痛、養血柔肝的功效。
川楝子配青皮:二者都能疏肝利氣止痛,而川楝子善行氣止痛,青皮善破氣消積,兩者相配有疏肝理氣、散結破堅止痛的功效。
6.牡丹皮
【性味歸經】苦,寒。歸心、肝、腎、肺經。
【功效主治】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用于溫熱病熱入血分,發斑,吐衄;熱病后期熱伏陰分,發熱;陰虛骨蒸潮熱;血滯經閉,痛經;癰腫瘡毒;跌撲傷痛;風濕熱痹。
【臨證配伍】
牡丹皮配赤芍:這一配伍來自犀角地黃湯,二者均能涼血活血化瘀,相配可用于熱傷營血證。
牡丹皮配桂枝:這一配伍來自桂枝茯苓丸,取牡丹皮活血祛瘀,桂枝溫陽通脈行血,二者相配,通脈活血止痛功效更佳。
牡丹皮配白菊花:牡丹皮清熱涼血,白菊花平肝瀉火,兩者相配,清熱涼血平肝。
7.龍膽草
【性味歸經】苦,寒。歸肝、膽經。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瀉肝定驚。用于濕熱黃疸,小便淋痛,陰腫陰癢,濕熱帶下,肝膽實火之頭脹頭痛、目赤腫痛、耳聾耳腫、脅痛口苦,以及熱病驚風抽搐。
【臨證配伍】
柴胡配龍膽草:這一配伍取自龍膽瀉肝湯,柴胡疏泄升散,升肝膽清陽;龍膽草苦寒沉降,瀉肝膽實火,一升一降,合用可除肝膽濕熱郁滯,用于濕熱下注之證。
龍膽草配茵陳:茵陳味辛苦、性微寒,歸脾、胃、肝、膽經,具有清熱利濕之功。兩者均有清利肝膽濕熱之功效,茵陳且善退黃,合用則疏肝利膽退黃之功倍增。
8.白菊花
【性味歸經】微辛、甘、苦,微寒。歸肺、肝經。
【功效主治】散風清熱,平肝明目。用于風熱感冒,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眼目昏花等。
【臨證配伍】
白菊花配桑葉:桑葉味甘苦、性寒,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之功效。這一配伍來自桑菊飲,白菊花涼血明目作用較顯著,桑葉潤肺止咳作用較強,二者相須為用,可治風熱咳嗽、目赤腫痛等。
白菊花配鉤藤:鉤藤味甘苦、性寒,歸心、肝經,具有清熱平肝、息風止痙之功效。兩者均能平肝、疏散風熱,但白菊花偏于疏風泄熱,鉤藤偏于息風止痙,二者相伍,具有平肝泄熱、息風之功效。
白菊花配枸杞:這一配伍來自杞菊地黃丸,白菊花清泄肝熱,枸杞滋補肝腎,兩者相伍,滋肝腎,清頭目,用于肝腎虧虛所致視物不清、迎風流淚等癥。
白菊花配川芎: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功效。菊花偏入肝經氣分,泄熱疏風;川芎偏入肝經血分,活血祛風止痛。兩者相伍為用,清熱祛風止痛,用于風熱頭痛。
9.烏藥
【性味歸經】辛,溫。歸肺、脾、腎、膀胱經。
【功效主治】行氣止痛,溫腎散寒。用于寒凝氣滯之胸腹諸痛證。
【臨證配伍】
烏藥配吳茱萸:烏藥理氣散寒止痛,吳茱萸疏肝下氣,溫脾腎寒濕而止痛,二者相配則疏肝散寒止痛功效增強。
烏藥配木香:二者均能行氣止痛,但烏藥偏于溫散下焦,木香偏于行滯消積,兩者相配,行氣止痛功效尤佳。
10.吳茱萸
【性味歸經】辛、苦,熱;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
【功效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用于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外治口瘡等。
【臨證配伍】
吳茱萸配生姜:這一配伍來自吳茱萸湯,二者均有溫胃散寒止嘔之效,但吳茱萸重在降逆,生姜偏于宣通,相配則降逆止嘔功效更佳。
吳茱萸配干姜:二者都有散寒止嘔止痛功能,吳茱萸偏于開郁降逆,干姜偏于溫中止嘔,合用則溫中散寒、降逆止痛。
11.酸棗仁
【性味歸經】味、酸,平。入心、脾、肝、膽經。
【功效主治】養肝,寧心,安神,斂汗。用于虛煩不眠,驚悸怔忡,煩渴,虛汗等。
【臨證配伍】
酸棗仁配五味子:這一配伍來自天王補心丹,酸棗仁養血安神,五味子斂氣生津、補益心神,兩者相配有養心血、寧心神之功效。
酸棗仁配生地黃:這一配伍來自天王補心丹,二者均能養血,但酸棗仁偏于養肝血,生地黃偏于滋腎陰,兩者相配有補益肝腎、養血安神之功效。
酸棗仁配丹參:這一配伍來自天王補心丹,酸棗仁養血安神,丹參活血、涼血除煩,兩者相配有養血行血、安神除煩之功效。
酸棗仁配知母:這一配伍來自酸棗仁湯,酸棗仁養血安神,知母滋陰清熱,兩者相伍具有養血滋陰、清熱安神之功效。
酸棗仁配焦山梔:酸棗仁養血安神,焦山梔清心降火,二者相配有養血清心安神之功效。
12.白芍
【性味歸經】苦、酸,涼。歸肝、脾經。
【功效主治】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用于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自汗盜汗,陰虛發熱,月經不調,崩漏,帶下。
【臨證配伍】
白芍配熟地黃:熟地黃味甘、性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血滋潤、益精填髓之功。這一配伍來自四物湯,白芍斂陰養血,熟地黃滋陰補血,兩者相配養陰補血之功顯著。
白芍配石決明:石決明味咸、性平,歸肝經,具有平肝息風、潛陽明目之功效。白芍養血柔肝,石決明平肝潛陽,二者相須為用養血平肝功效顯著,用于肝血不足,頭失濡養之眩暈、頭痛等癥。
白芍配木香:木香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肺經,具有行氣止痛之功。白芍和血止痛,生木香行氣止痛,二者相配行氣和血、緩急止痛。
13.香附
【性味歸經】辛、微苦、甘,平。歸肝、三焦經。
【功效主治】理氣解郁,調經止痛。用于肝郁氣滯所致之胸脅、脘腹脹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寒疝腹痛,乳房脹痛。
【臨證配伍】
香附配柴胡:這一配伍來自柴胡疏肝散,香附善理肝經氣郁,柴胡長于疏泄肝膽郁結,二者相配理氣解郁效果更顯著。
香附配當歸:香附調經止痛,當歸補血活血調經,二者相配活血調經止痛。
香附配蒼術:香附疏肝散滯,蒼術健脾燥濕,二者相配疏肝健脾燥濕。
香附配木香:二者均能理氣,但香附偏于疏肝氣,木香偏于理脾氣,合用疏理肝脾、行氣止痛。
香附配烏藥:二者均有理氣止痛之功,但香附偏于疏肝,烏藥偏于散寒,并下達腎與膀胱,兩者合用能理肝腎氣滯、散寒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