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實名制讓網民“壓力很大”
廣州市將從7月10日開始實行垃圾按袋計量收費的試點工作。廣州市城管委表示,將挑選小區試點垃圾費按袋計量收費,垃圾費隨專用垃圾袋征收,垃圾袋用少了的居民會獲得減免垃圾費獎勵,居民扔多少垃圾就付多少錢,垃圾越少,繳費就越少。
專用垃圾袋也將貼有具有防偽標志的標簽,同時還將在袋上標明區、街道、社區以及房子編號,以編號對應每戶家庭。如果發現有居民沒有做好分類的,執法人員可根據這一編號追查到扔放垃圾源頭的居民個人。
垃圾實名制收費的消息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大多數網友表示“壓力很大”,直呼“垃圾都丟不起了”,并認為此舉實為變相加價,不僅增加了垃圾處理費的費用,而且有“花大錢辦小事”之嫌。
網友“品牌民工”說,目前廣州市每月生活垃圾處理費為15元,而新政之下,每個專用垃圾袋為0.5元,每月標配的60個垃圾袋成本就是30元,還不計算額外超出的部分,為巧立名目過度收費。為了節省15元,政府要花150元成本1500人力來維護。
此外,“實名制”追蹤溯源的辦法也讓許多網友心存畏懼,認為實名制會帶來個人信息泄露、他人惡意栽贓等侵犯隱私權所造成的一系列問題,并且,不排除為了節省垃圾處理費,部分市民將自家垃圾扔到公共場所的可能性。
但是,批評聲浪中,“誰產生垃圾誰付費”的支持者也不少。支持者認為,實行“垃圾實名制收費”制度后,市民維護城市環境的意識將會明顯增強。日本、韓國、臺灣都是在使用這種方式減少垃圾的排放量,實踐證明這是一種成熟的垃圾處理模式,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每年繳納的垃圾處理費雖然不算多,但卻能讓人們產生“自己污染,自己負責”的意識,從而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倒逼”市民對城市的環境保護負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