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月10日起,在廣州垃圾收費將以袋計量,這意味著居民將為多扔垃圾買單。一邊是大城市面臨的“垃圾圍城”,一邊是可能加大的生活成本,垃圾計量收費是變相漲價還是合理必然,此政策引發了網友的熱議。專家們指出,垃圾收費是“垃圾圍城”的嚴峻形勢之下的必然的城市管理之路,但應科學細化諸如“垃圾袋實名制如何防范居民信息泄露”等相關政策細則,避免粗糙給實際運行帶來的困擾。
垃圾圍城困境之下的破冰之舉
據廣州市城管委總工程師鮑倫軍介紹,7月10日將向社會公布幾個封閉式試點小區,試點全新的生活垃圾“垃圾費按袋計量收費”模式。在新模式下,試點小區的居民每月獲得政府免費派發的專用垃圾袋(每天2個,1個裝廚余垃圾,1個裝其他垃圾),垃圾袋的容量在10升至14升之間。居民扔垃圾只能用這兩種專用垃圾袋。如果垃圾較多、免費派發的垃圾袋不夠用,市民須自己掏錢另行購買專用垃圾袋,單價約為1元。
面對“專用垃圾袋剝奪市民自由選擇權利,強買強賣”的質疑,鮑倫軍說:“這是由于垃圾袋價格中包含了垃圾運輸、處理等費用。臺北的標準是14升垃圾袋收費相當于1元人民幣,廣州的起步價也將和這個接近。”
出臺實名制按量計價的垃圾處理方式,目的是希望以經濟手段約束居民減少垃圾制造量。鮑倫軍說,垃圾袋用少了的居民會獲得減免垃圾費獎勵,居民用多少垃圾就付多少錢,垃圾越少,繳費就越少。
如果居民偷偷隨便亂扔垃圾,如何處罰?對此,鮑倫軍說,如果居民不使用專用袋子裝,分類投放專管員或者環衛工人則可以不收其垃圾;如果屢教不改的,就要依法給予相應的處罰。廣州還將試點實施定點收運,居民只能在固定地點投放。街頭垃圾集中堆放點將設監控系統,對亂扔垃圾的行為實現實時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