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設計政策細則防范粗糙決策
廣東省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黎友煥認為,出臺垃圾按袋計量收費的辦法,是目前廣州正在面臨的垃圾圍城嚴峻形勢之下的倒逼之舉。這是形勢所逼,也是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所必須走過的城市管理之路,更是一個城市產業如垃圾再生利用等得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與諸多大城市一樣,廣州也正在面臨著“垃圾圍城”的挑戰與壓力。廣州市每天大約會產生1.4萬噸生活垃圾,但這些生活垃圾目前絕大部分以填埋的方式處理,還有一部分進行焚燒。隨著廣州城市的擴張,每天的生活垃圾產生量還在不斷增加,現有的垃圾處理終端即便超負荷運轉也很難完全滿足對這些生活垃圾的處理。
據介紹,伴隨生活水平提高,人均垃圾產生量會呈現增長態勢,紐約目前每人日均產生3公斤垃圾,臺北每人日均產生1.6公斤垃圾,廣州每人日均產生1.2公斤。
黎友煥指出:“廣州市10年前就已開始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垃圾分類,可是因為沒有建立收費等經濟手段以及可追溯到個人責任的細則制度,讓垃圾分類長期停留在一紙空文上,無法破解‘垃圾圍城’的難題。目前這種通過收費的方式必然會促使市民主動減少垃圾,是符合目前我國國情的行之有效的做法。”
廣東合邦律師事務所黃志威則認為,對于按袋計量收費的做法,方向是正確的,只有源頭減量才是解決垃圾問題的根本性關鍵問題。但他同時建議,“政府在正式實施這項事關家家戶戶的措施前,應周密策劃相關細則,特別是關于垃圾袋實名制的問題應充分考慮如何保護居民隱私等,從而防范粗糙決策,避免給實際運行造成不必要的負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