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著一死,煩心事再也看不到了。”苗風山說。
“我的夢就是創作文學”
1971年,苗衛芳出生,因家庭條件貧困,讀到高二年級被迫輟學。他曾在當地槐樹中學做過代課教師,那時,每月代課費只有240元,除了自己日常開銷就所剩無幾。
于是,苗衛芳開始四處找工作。他曾應聘到靈壽縣護駕疃中學、行唐龍州中學任教,每月工資能拿到1500元左右,但他并不滿足,尤其是在龍州中學這所私立學校,每到放寒、暑假,學生放假了,老師不教課工資也停發。
那時,苗衛芳很羨慕公立學校的老師,捧著“鐵飯碗”,寒、暑假里工資照拿。
苗衛芳說,他沒有任何家庭背景,便想到只有發奮圖強靠知識來改變命運。
1999年,大學開始擴招。2001年,教育部出臺新政策,允許25周歲以上公民參加高考,徹底放開高校招生的年齡限制。
2001年,苗衛芳邊教書邊開始了自學考試。三年時間里,他拿下自考?茖W歷,而后憑著一股韌勁兒,五年時間取得自考本科學歷。
考試中,苗衛芳最怕英語。自考?,英語課目不是必選;但自考本科,英語課目是必選的。苗衛芳第一次考了50多分未及格。于是,每天5點多,他跟任教學校的學生一起起床,拿著卡片寫下單詞,拼命背。第二次考試,他終于通過了。
2008年,苗衛芳報考河北大學全日制研究生,一舉成功,被錄取進中國近現代史專業。
那一年,教育部也開始對擴招進行反思,并且首次表示1999年決定的全國高校大規模擴招太急促。但2009年,在全球金融風暴的背景下,研究生的招生規模也開始擴大了。
在校讀研三年,除了寫作一部學術專著完成畢業論文,苗衛芳業余時間還寫出長達30萬字的以代課教師為原型的長篇小說《二月蘭》,由于沒有更多費用買書號,目前只印刷了1000冊作推廣。
二月蘭,是太行山區的一種藍色小花,生命力極強,而且每年陰歷二月就怒放,花期持續數月才凋謝。“每個人都有一個人生夢,我的夢就是創作文學。”苗衛芳說。
理想中的“鐵飯碗”仍未找到
研究生三年畢業后,苗衛芳原本想著找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且工作環境又適合實現寫作夢,然而,這樣的工作他至今還未找到。
在苗衛芳看來,他理想的收入穩定的工作,就是所謂的“鐵飯碗”當公務員或進事業單位。但是,公務員一般要求年齡在35周歲以下,他畢業時40歲的年齡一下子關上了通往公務員崗位的大門。每當聽說有事業單位招聘,苗衛芳便準備好簡歷和資料,然而往往是高興而去失望而歸。
苗衛芳曾到保定七中應聘教師,他過五關斬六將,最后在試講階段被淘汰了,他認為招錄“不公平”。
保定七中校辦工作人員回憶,今年春天學校招聘教師,印象中確實有苗衛芳這個人,今年春天前來應聘,安排苗衛芳試講了十幾分鐘,最后沒通過的原因是,他的儀態、形象不佳,口才不好。“我們知道苗衛芳肚子里有知識,但作為一個教師,口才表達能力很重要。”該工作人員說。
經熟人介紹,苗衛芳還曾到保定東方雙語學校宣傳科工作,負責校報編輯和領導講話稿寫作,但上班十來天就辭職了。
該校辦公室的楊老師說,苗衛芳離開的具體原因不大清楚,“人家是研究生,可能是這里容不下人家”。而苗衛芳說,他離開的原因是該校領導總是罵人,他也沒有一個適合寫作的環境。
今年7月份,靈壽縣護駕疃中學得知苗衛芳研究生畢業后還沒找到合適的就業單位,主動聯系他回到該校教書。苗衛芳曾在靈壽護駕疃中學教過兩年歷史課,之后辭職前往另一所私立學校。
該校負責人白祥虎說,學校給出每月2500元的工資待遇,可是苗衛芳要求2800元,否則不來。學校認為苗衛芳糾結于300元的差價,情商不是很好,就未答應他的薪酬要求。苗衛芳最終也未得到這份工作。
經歷一系列求職挫折后,苗衛芳又回到了原點,回村種地。談起這種選擇,苗衛芳說自己有一定的耕讀情結,“這是一種逃避,一種退縮,還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呢?或許是兼而有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