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倆的故事-懷念亡妻
這是一位九旬老人4年手繪的懷念亡妻的故事。昨晚,閔行區航新路一間房屋內,91歲的饒平如攤開18本畫冊說,妻子毛美棠2008年病逝后,他手繪數百幅畫,記述他們從初識到相守再到生死分別的70多年時光,有愛情的甜蜜,有平凡的生活,取名為《我倆的故事》。
今年4月,這套《我倆的故事》即將出版。
《我倆的故事》記錄了一個家庭近60年的動蕩歷史,見證了一對夫妻近60年的愛情,也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在閔行區航新路某小區內,91歲的饒平如攤開了自己的30多本畫冊。這些畫作記錄著家庭的歷史。其中大部分是他和妻子毛美棠的生活經歷。從初識到相守到相別,饒平如與妻子走過了近60載春秋。這些畫作風格類似豐子愷,均配有小詩或短文介紹。
故事要從民國時期講起(截取)。
1922年,我生于江西南城,爺爺是清朝時期的三品官,到父親這一代,仍是大戶人家。
我11歲的時候,父親好友的女兒毛美棠來家里玩,她8歲,梳著辮子。我給她玩玩具,我們兩個人呆了一個下午,沒說什么話。
當時沒有想到,面前的這個梳著辮子的小姑娘,將是我一生的伴侶。
這樣的日子并沒有持續多久。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懷著“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情壯志,作為一名熱血青年,饒平和也卷入到抗日的浪潮中去。
當時國共合作,在和日本人在打仗,到處都沸騰了。1940年,我上高二,沒等到高三畢業,就去江西上饒,考取了黃埔軍校。走之前,父親贈詩一首 “倭寇侵華日,書生投筆時”。我在綠書包上縫了四個白色的大字“長征萬里”。
的確是長征,我和同伴花了4個月,從江西走到位于成都的黃埔軍校報到。當時戰亂,有火車我們就坐火車,沒有就走著過去。去時是秋天,還穿著短袖,到成都是冬天,我還穿著短袖,衣服破破爛爛,像個叫花子。
畢業之后,饒平如加入了國民黨100軍某炮兵營當觀測員。1946年,戰爭結束,父親從江西老家來信,讓饒平如趕緊請假回家結婚。父親當年的贈詩里還有一句“功成兒解甲,宜室拜重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