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座以其水平方向與各層塔檐協調,與塔身對比;又以其材料、色彩和處理手法與塔檐對比,與塔身協調,是塔檐和塔身的必要過渡,平座、塔身、塔檐重疊而上,區隔分明,交代清晰,強調了節奏,豐富了輪廓線,也增加了橫向線條,使高聳的大塔時時回顧大地,穩穩當當地坐落在大地上,底層的重檐處理更加強了全塔的穩定感,由于塔建在4米高的兩層石砌臺基上,內外兩槽立柱,構成雙層套筒式結構,柱頭間有欄額和普柏枋,柱腳間有地伏等水平構件,內外槽之間有梁枋相連接,使雙層套筒緊密結合,暗層中用大量斜撐
結構上起圈梁作用,加強木塔結構的整體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順帝時,曾經歷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動,塔內明層都有塑像,頭層釋迦佛高大肅穆,頂部穹窿藻井給人以天高莫測的感覺,頭層內槽壁面有六尊如來畫像,比例適度,色彩鮮艷,六尊如來頂部兩側的飛天,更是活潑豐滿,神采奕奕,是壁畫中少見的佳作,二層由于八面來光,一主佛、兩位菩薩和兩位脅從排列,姿態生動,三層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層塑釋迦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薩分坐八方,利用塔心無暗層的高大空間布置塑像,以增強佛像的莊嚴,是結構與功能的典范
木塔自建成后,歷代名人掛匾題聯,寓意深刻,筆力遒勁,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率軍北伐,駐宿應州,登城玩賞時親題“峻極神工”;明武宗朱厚燳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軍在陽和(山西陽高縣)、應州一帶擊敗入侵的韃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請有功將官時,題“天下奇觀”。塔內現存明、清及民國匾、聯54塊,對聯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風步月萬家煙火接云霄”;“點檢透云霞西望雁門丹岫小,玲瓏侵碧漢南瞻龍首翠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