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什么是約死群?約死群是干什么的!
在相約自殺群里,死亡為什么更易發生?拯救又如何成為可能?
《割腕者天堂》
難以呼吸 很快就跟一個人約好了。
他只在 曲終人散 群里發送了一個問句: 誰在四川?這幾天一起死的有嗎? 立刻有人跳出來回答: 可以啊。兩人匆匆開始計劃,甚至還不知道對方的姓名。
群主 末路 瞬間緊張了。他也跳了出來,在群里講了一遍自己自殺未遂的故事。
以親身經歷告訴他們,死是一件痛苦的事,很多人在聽了之后會重新考慮。
這是 曲終人散 群的日常。
兩年前, 末路 建起這個群,它成立的目的同群名一樣沉重: 就是為了找個人一起死。
電影《薄荷糖》講述的就是中年男子金永浩走向自我毀滅的過程
曲終人散 共加入過約300名 約死者 ,平均每兩天就有一人進入尋找約死的同伴。
它不是個例。4月23日,江蘇南昌蓮塘鎮的宿舍里,4人燒炭身亡。警方稱,死者從山東、浙江、湖南等地趕來,通過網絡相約自殺,最小的17歲,最大的34歲。
每日人物在貼吧、QQ搜索關鍵詞發現,類似的相約自殺群數量龐大,盡管被各類技術手段屏蔽,仍然會改頭換面后再出現。
目睹了太多生死,群主 末路 開始思索:相約自殺群里死亡為什么會更易發生?拯救又如何成為可能?
死亡不平靜
末路 決定自殺那年21歲。
他自稱當時是以一種求死的心情活著,覺得沒人能理解,直到在網上發現這些相約自殺群,才發現自己并不是孤身一人。
那是2015年,官方還未大規模查封這類貼吧,以 約死 為名的QQ群也比現在更普遍。
末路 看著不同人在群里平靜地討論著各種死法,最終結果往往是:燒炭痛苦最小,成功率最高。
很快,自己創建 曲終人散 群后, 末路 在群里找了個伴兒。
是個女生,頭像是朵黑色的玫瑰。 玫瑰 告訴他,她在2500公里外的云南。
在群里,兩人只聊了3句話。 第一句是什么時候,第二句是在哪兒。離得太遠,我很難買票趕去云南,所以只能各自找地方。 末路 回憶說, 第三句是我們互相祝對方成功。 死的計劃就算定了。
在群里跟 玫瑰 聊天, 末路 覺得自己受到了 鼓舞 。各自買好炭,商量好細節后,他當時竟然感覺 心情有一些興奮和激動 。
自殺的夜晚選在2015年12月24日,平安夜。 我跟玫瑰聊過,我倆理想的狀態是天空下著大雪,一起死掉之后,大雪把我們掩埋,仿佛沒來過這個世界一樣。 末路 說。
但實際上, 末路 只能把地點選擇在自己租住房間的衛生間 按照網上的攻略,衛生間比較小,死亡更迅速。他連干3杯白酒之后,封閉了房門。
那是個陳舊的木門,在往門縫貼膠布的時候,木門的倒刺扎進了 末路 的指甲里。
本來整個人是一種麻木的狀態,又喝了白酒,昏昏沉沉,但被木頭扎到后血流了出來,我心里咯噔一下,覺得原來自己還是能感受到疼痛的啊。 末路 回憶說。在他試圖將木炭點燃的10分鐘里,眼淚流了下來。
燒炭產生了巨大的煙, 就像火災現場一樣,嗆人,難受,即使喝了酒,也沒法睡過去。 末路 覺得自己被騙了 死亡瞬間并不像群里形容的那樣平靜安然,相反,它暴躁又猛烈,像撕扯著獵物的猛獸。
我堅持了半小時,實在待不住,就想著先把門弄開,放點煙出去再說。 末路 又把膠布撕下來,擰開房門, 一爬出房門就暈過去了。 這時,過來送鑰匙的房東碰巧看到,趕緊聯系了救護車。
這是兩年前的舊事了,現在的末路,落下了頭疼和怕煙的后遺癥。
死 過一次之后, 末路 開始問自己, 就算我知道死去有很多方法,問題的關鍵是,我是不是非死不可? 他漸漸覺得 死 這種事,也不是那么的迫在眉睫,而且除了死之外,生命中還有一些別的事要考慮。
抑郁陰影
多年以來, 末路 都生活在抑郁癥的陰影里。
他把抑郁癥稱之為 它 。決心跟 玫瑰 約死前,他曾在qq空間里寫下過對 它 的恐懼:
它還是來了,毫無征兆的來了 它在我的心里扎了根,讓我忘記很多東西,快樂、幸福 此時的它已經堅不可摧,我再也沒有辦法束縛它了 這個世界就到這里吧
末路 在家排行老三,小時候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照顧他的爺爺腿腳又不靈便,為此常受周圍人欺負,這讓他覺得自己是 最沒用的那一個 。
事實上,每日人物近日進入4個相約自殺群,接觸了24名約死者,其中有18人都曾被診斷為抑郁癥,或者自稱有抑郁傾向。
像 末路 一樣,其中大部分人身處的家庭各有不幸,或本人曾遭遇過困境。
在4月27日,另一個名為 逃離 的相約自殺群中,來了個叫 莫相依 的人,第一句話是: 群里有人喜歡玩血嗎?
莫相依 發來了自己 玩血 的照片。她割開自己的手指和手腕,把血灑在白色的A4紙上,像是白雪上盛開的紅色花朵。
她還曾試圖吃安眠藥自殺,但又被洗胃救活了。 網上買的藥真是太不靠譜。 莫相依 抱怨說。她剛滿14歲,正值青春期,同時也是一個病史長達3年的抑郁癥患者。
我之前一直在想各種辦法自殺,網上找了很多,但要么很疼,要么就不穩定。 莫相依說。如今她暫時不考慮自殺的事了,因為她找到了一件對她來說 很有趣的事 ,就是 玩血 。
據她說,她出身在單親家庭,母親對她頗為嚴厲,常常橫加責罵,她覺得很辛苦。 但看到血液流出來,那種感覺很安慰。
莫相依 的另一個愛好是畫畫,她喜歡的顏色是紅色和黑色。她在群里展示她最近的新畫,是一朵黑色的蓮花。
群里有人勸她,既然有喜歡的事,那就先堅持做做看,不要想著死。她暫且答應下來。很快就離線了。
英國心理咨詢師協會、壹心理認證心理咨詢師王亞南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針對抑郁癥患者的心理疏導。他也關注到相約自殺群現象: 抑郁癥患者是其中的主體,他們自殺風險較高,壓垮他們的,通常并不是單一的因素,這是由 抑郁的認知三角 造成的。
王亞南說,抑郁者通過 抑郁認知三角 來進行信息加工, 他們會覺得自我是糟糕的、世界是糟糕的、未來也是糟糕的。所有的這些結果都會降低患者的自我價值感,讓他們感到未來是無望的,于是產生死亡的愿望。
被放大的愿望
一旦集結成群,這種愿望很快被放大。
在一個名為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的群中,48名群成員里,每天晚上活躍的有10人左右,常常一起發布割手腕的圖片。
4月26日晚上,其中一個人割了5道傷口,另一個只割了兩道傷口,幾分鐘后,這個割了兩道傷口的人立即去補了3刀。他在群里說, 這樣我倆就一樣了 。
逃離 群里的 HIZT ,原本是個死亡意愿并不那么強烈的成員。他家境貧寒,又患有結核病,還欠下了15萬元銀行債務,想一死了之,于是加入自殺群。
那會兒在群里一聊,都是要死的人,一沖動,很快約好,對方著急就在這兩天結束生命,我是打算5月底再死。
等從群里回到現實, HIZT 又想到 掙錢給老家父母蓋個房子 的愿望還沒實現,覺得 就這么死了有些不甘心 ,暫時擱置了要死的想法。
今年五一節期間,父母得知他的處境,不但沒有埋怨他,還找親戚幫他籌錢。
欠了父母太多,恨自己太沒用。 HIZT 說,他決定找一份工作,再拼一把。
死與生,往往在一念之間。 王亞南說, 網絡是一個相對開放和多元的形態,自殺交友群的存在,必有其產生的原因。相約自殺的網友都有一個共同點:對家庭缺少依賴感,社會挫折很大。此類自殺群體的存在,很容易對失意者產生情緒感染。
但每個人其實也都有一種 畏死 情緒。 王亞南補充道。他做心理咨詢的策略是,雖然會把有自殺傾向的抑郁患者聚在一起做集體治療,但會進行適當引導,讓他們找到活下去的理由。
HIZT 對這一點感觸更深。 當你開始跟人談論這些的時候,你往往就很難有回頭路了。 他解釋說, 即便是你突然有退縮的意愿,但看到對方在堅持,你也會堅定這樣的決心。
網絡相約自殺群里,由于缺乏正面引導,人與人的溝通會充滿無望和死意,在這樣的氛圍中,畏死的情緒往往被克服了。 王亞南說。
來自渥太華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在研究了2.2萬多名年齡介于12歲至17歲的青少年的數據后發現,不論是否了解自殺者,在得悉自殺事件后,青少年產生自殺想法或行動的風險增加了4倍多。這意味著,學界關于 自殺情緒傳染 的假設是成立的。
你再考慮考慮
末路 的 曲終人散 群還有人在涌入。
每天晚上10點以后,最多的時候會有五六個新人加進來 約死 ,這也是群里最熱鬧的時刻。
進來的人大部分都 開門見山 ,直接問: 想死,有沒有一起的? 還有人會打聽自殺的具體辦法。至于想死的原因,都避而不談。
每到這個時候,群主 末路 都會站出來,給新來的人講一遍自己沒死成的故事,附上一句 你再考慮考慮
末路 在 曲終人散 群里發布的一則群公告,希望能勸阻成員自殺
末路 總結了一番規律:自殺意愿特別強烈的人,不會想到來群里。這里聚集的大多是猶豫不決的、希望找到同伴的人。他覺得,只要稍加勸阻,就有希望。
隨著人數的增加,他也逐漸發現,還有一些抱著其它目的的人也混雜在相約自殺群里。
有些男性進群相約自殺,指明了要找女性同伴,說是死前可以 放縱 一把;還有的人混進來,想把相約自殺者的錢財卷走,除了支付寶,連QQ這樣虛擬賬號的密碼都要騙。 末路說。
猶豫不決,或者各懷心事的,都被 末路 請出了群。 大部分尋死的人,都處在絕望時刻,如果遇上個騙子,或者有人不懷好意地推一把,也許那人就真的死了;反過來,如果有人拉一把,說不定那人也就活了。
但 末路 也強調,這只是暫時的: 只要想死的根本原因沒解決,仍然難以改變結局。
4月28日, 末路 發現自己建的 曲終人散 群被人舉報了。
這一天遲早要來的。 末路 松了一口氣。
群里 玫瑰 的頭像再也沒有亮起,但 末路 已經決定,還是要好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