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日歷上寫的今天是小年,但是有的日歷卻寫的是北方小年,明天才是南方小年,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為什么相差一天呢?為什么會差一天呢吧?就像那個鬼節一樣,有人說是農歷七月十四,也有人說是七月十五!每個地方的風俗不一樣導致的!
原因一:
據說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說法,也就是說官家是臘月二十三過,百姓是臘月二十四過,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過小年,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代人們的階級地位劃分。
原因二:
古代大多數朝代多以北方為中心,其目的是為了抵御外族入侵。北方為經濟政治中心,收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北方人們過小年為臘月二十三;而南方遠離政治中心,百姓們則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
南方小年臘月二十四,才是古老的臘月傳統,這從歷代詩詞的題詠中,也能得到印證。比如,流傳頗廣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便明確了臘月二十四是小年。
《祭灶詞》
宋·范成大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云,
乞取利市歸來分。
范成大的詩中,詳細說明了宋代的祭灶神場景,可謂十分詳細,趣味橫生。大意是:古人傳說臘月二十四日,灶王爺要向天庭報告人間事。那一天,灶王爺乘著云車和風馬,騰云駕霧在人間行走一圈,家家戶戶擺上美食和美酒來祭祀,向上天祈福。老百姓獻上爛熟的豬頭肉和兩條魚,另有甜美的豆沙團子和粉糕,家中男子斟酒祭拜,家中女子臨時回避,燒紙錢、灑上酒讓灶王爺開心愉快。丫鬟之間的爭吵您不要聽,貓狗的打斗您也別管,您酒足飯飽登上天門,家長理短的事不過問,向上天討來大吉大利,回來一起分享。
范成大的詩,寫出了祭灶的日期、祭品和風俗,也反映出宋人對于祭灶已有一套規范,比如“男兒酌獻女兒避”等民間傳統,可謂研究古代民俗的一手資料。
但無論過小年是哪一天,過小年的寓意是一致的:都是為了“辭舊迎新”。
“年到年到,糕糖祭灶”“二十三,糖瓜粘”“臘月二十四,灶王爺上天”等民謠里都說到了“糖瓜祭灶”,祭灶是傳統小年的重要節俗,因此,“小年”也被稱為祭灶節,每到這一天,人們都要停下手里的各種活計,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動。
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干干凈凈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