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伴20年 今天說再見
23路今起取消,原有線路由3路和45路替代承運
取消前一天的23路
2006年的23路 徐浩攝
2008年的23路 徐浩攝
“還有3天還有3天還有3天,必須說三遍。我從1995年就讀廈師二附小開始,就與23路(及其前身102路)結下了不解之緣,爬上CJ6922去中山路,坐上XMQ6105G去中山醫院,二十年的陪伴,三天之后就將成為回憶。”三天前,市民徐浩發帖表達對即將消失的23路公交車的不舍。
昨晚11點,最后一趟23路公交車仍行走在蓮花五村與輪渡之間,送完最后一撥乘客后,23路畫上了休止符。今天起,23路與3路公交整合,原有的23路線路由3路和45路公交替代承運。
【意外】
23路馬上就沒有啦?真是舍不得
昨天,記者登上最后一天運營的23路公交車,從蓮花三村前往輪渡。一上車就有位置坐,車廂內很寬敞。記者留意到,車上老年乘客不少。
“明天就沒有啦?”得知23路公交車要消失,林女士頗為驚訝,她坐23路公交已有五六年了,每天下午4點,她都會準時從嘉蓮街道旁出發,搭上23路公交車,前往白鷺洲公園散步。“蓮花公園太小,人太多,我喜歡23路有位置坐,能夠直達目的地。”她說,這些年來,23路給了她太多方便。
“真是有點可惜!”黃阿婆也是23路的老乘客,乘坐時間有十多年了,她家住鼓浪嶼,一上岸就能坐上23路車,她天天坐車前往湖東路西站附近的女兒家。“沒有23路車可以坐了,突然感覺少了點什么。”黃阿婆說。
“我坐這路車的時間超過10年了,那時我孫子還沒出生呢,現在都讀小學三年級了。”林女士每天乘坐23路公交車,從泰和花園站前往中山醫院站,幫忙照顧孫子。在她的印象中,23路車并不是太好等,一般要15分鐘,“我出門要提東西,不坐別的線路,就等23路,有位置坐。” 得知23路車將不再運營,林女士頗為意外,她說,那只能去擠45路車了。在她看來,熟悉的23路車停運了,舍不得是難免的。
【失落】
23路沒有了,那個孩子以后怎么辦
“23路車明天就沒有了,這個我知道。”蕭先生是為數不多知道23路要取消的乘客。蕭先生家住湖濱南路,天天搭23路公交車出行,“這路公交都比較平穩,順暢安全,很多老人家愛坐。”他說,由于是老線路了,坐這條線路的老人家很多。“坐久了成了一種習慣,線路沒有了,少了一種選擇,習慣也得改一改了。”蕭先生顯得有點失落。
失落的不只是蕭先生。23路的許師傅給記者講了一件讓他記憶深刻的事。有一對母子對23路車情有獨鐘,那個孩子有些智力障礙,“那個孩子一定要等到23路車才肯上車。”原來,那個孩子每天坐23路車去輪渡玩,雖然10路和30路公交也經過他家,他卻只認23路。幾乎所有23路車司機都載過這對母子,他們早上坐車,中午12點多返回,哪怕是春節堵車、23路改道,那個孩子也都要等到23路車。
許師傅說,沒了23路車,真不知道那個孩子以后怎么辦。
【難忘】
敬老已成大家的習慣,車廂里很溫馨
沿線居民對23路的不舍,不僅僅是因為它方便和順暢安全,還在于它的溫馨。
一名長期乘坐23路公交的乘客告訴記者,在23路車上,自覺給老人和需要幫助的人讓座,已經成了廣大乘客的習慣,車上站著的永遠都是年輕人,很少有老人是站著的,即使車廂再擁擠,只要有老人家或者抱小孩的有上車的意思,車上的年輕人早早就騰出座位了。
敬老的不只是乘客,司機也都這樣。市民蔣先生在微博上講述了2014年10月2日乘坐23路車的經歷:“今天坐23路到非礦站,車停之后,看到一位老奶奶慢慢走上車。她的脖子已經僵化歪斜著,慢慢走向座位,此時司機沒有馬上開車,而是在后視鏡看著老奶奶坐上座位后才關門開車,我們都看著這個老人,對這個最敬老司機很欽佩,贊!”
【期待】
這路車見證我的成長 希望有一天能夠重逢
隸屬于廈門公交集團思明公司的23路公交,是廈門最老牌的公交線路之一。1995年8月15日,23路的前身102路開通,次年1月1日更名為23路。
市民徐浩就是在23路公交的伴隨下長大的。對于23路公交的消失,他百感交集。徐浩說,1995年他讀小學,搭乘的就是23路公交,每天中午乘車去中山路靠近海濱大廈的三岔口,姥姥家就在那,“中午都去姥姥家吃飯,坐23路半小時左右就到,姥姥總會在終點站等我下23路車,老人家很辛苦,為了等我,她有一次站了近一個小時。”
他說,他讀小學時,23路車班次很密集,就跟現在BRT差不多,車輛保養不錯,雖然那時都是汽油車,尾氣比較濃。那時23路荷載70人左右,是將近十米的大客,那時45路還是荷載20多個人的小巴。2008年以前,23路換了好幾批車子,2008年更換樣式,和現在黃紅色公交車近似,只不過還不是空調車。
“23路車見證了我的成長,希望23路一路走好,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能夠在街頭重逢。”徐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