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惑
“用進廢退”
大腦越用越靈光
曾有一項瑞典研究,在長期追蹤1000多位小區居民的記憶力20年后,發現部分老人之所以記性較佳,是因為他們從年輕時都一直在動腦。因此,大腦的“用進廢退”法則并非只是假設,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精神醫學系教授諾曼多吉(Norman Doidge)在暢銷著作《改變是大腦的天性》中曾指出,越常使用某種技能,該技能在大腦中的神經元連結地圖會更擴張。
如果是關于一雙“手”的用進廢退法則,我們很容易理解;但對于大腦運作,則不禁感到好奇——是否越是不用神經就會越稀疏,聯結越少;越是使用神經就會越密集,聯結就會越多?
“神經網絡中神經元本身,還有突觸都會存在可塑性,也就是存在‘用進廢退’之說。當我們強化某種功能時,調節這種功能的神經網絡的突觸聯接會更密集,信息傳遞功能會更強。也就是說,給予大腦良性刺激能夠在某種程度上使其功能‘永葆青春’。”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項輝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良性刺激有利于刺激神經元功能提高,但研究發現人們從出生到成人的整個成長過程中,大腦中的突觸密度并非是一直遞增的。
“不同皮層組織中的突觸密度,會在出生至3周歲左右期間陸續上升到最高,隨后會經歷一個‘修剪’的過程”。對此項輝教授解釋,大腦根據“用進廢退”的原則,將未使用的神經聯結予以消除,最終在青春期期間達到成人的一般水平。“原因很簡單,大腦會通過把不必要的神經聯結消除,來提升神經系統的運作效率,適應環境生存。”